“现在喝奶茶也要配货了?”
这话听起来像讽刺段子,可当你真点开外卖软件,想下单一杯标价8元的珍珠奶茶,系统弹出“差6.4元起送”时,你就笑不出来了。
这不是玩笑,是无数年轻人每天遭遇的现实。
为了凑够15元、20元的起送门槛,你被迫加一份布丁、再点个奶冻,原本清爽的一杯茶,硬生生堆成“八宝粥”。
你只想喝口简单的快乐水,却被逼着玩一场消费拼图——拼得心烦,喝得憋屈。
这根本不是一杯奶茶的问题。
它暴露了外卖生态中最扭曲的三角关系:平台稳坐规则高位,商家咬牙硬撑,消费者在“明码标价”的温柔陷阱里,一步步被推着多花钱。
表面看,起送费是商家设的;深挖一层,你会发现,商家根本不想设,是被逼的。
而真正躺赢的,从来不是端奶茶的人,也不是做奶茶的人,是那个躲在算法背后、制定规则的人。
“配货”这个词,原本属于奢侈品圈——比如你想买爱马仕某款包,店员会暗示:“这款没货,但如果您愿意搭配其他商品,或许能优先安排。”
这是用稀缺性筛选高净值客户。
谁能想到,几年后,这个词竟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路漂到中国街边奶茶店?
一杯十几块钱的饮品,也开始玩“不配货不发货”的把戏。
讽刺吗?
绝对讽刺。
更讽刺的是,消费者明知是套路,却很难说“不”。
为什么?
因为选择权早就被拿走了。
价格透明:奶茶8元,配送费4元,合计12元。
可你点下单,系统直接拦住:“本店起送价20元。”
你只能加购——脆啵啵2元,椰果3元,最后总价23元,配送费照收。
你多花11块,喝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这不是涨价,胜似涨价。
而且比直接涨价更让人愤怒的是,你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
你想说“我就要这杯8块的”,系统根本不让你点。
这种被安排的感觉,比钱包被掏空还难受。
这种设计精准踩中现代人最脆弱的心理机制:便利性依赖 沉没成本焦虑。
我们习惯了“一键下单、三十分钟送达”,一旦流程中断——比如起送价不够——大脑立刻启动“算了,加点吧,反正都点开了”的自我合理化。
平台和商家早就摸透了这一点。
他们知道,大多数人不会为省几块钱放弃下单,更不会为此投诉或换平台。
于是,起送价成了一个温柔的钩子,轻轻一拉,就把你拽进更高客单价的轨道。
但商家真的想这么干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量奶茶店主私下坦言:设起送价不是为了多赚,是为了别亏得太惨。
这话听着夸张,算笔账就清楚。
一杯标价17元的奶茶,参与平台“满25减15”活动后,顾客实付10元。
平台抽走佣金和配送服务费约5.6元,商家到手仅剩4.4元。
而这4.4元要覆盖什么?
茶叶、鲜奶、糖浆、纸杯、吸管、包装袋、房租、水电、人工……
随便一项成本都远超这个数。
卖一单,亏一单。
长期下去,店直接关门。
那为什么不接小额订单?
比如那杯8元的纯茶?
因为更亏。
平台配送费固定,比如4元,不会因订单小而减免。
骑手跑一趟,平台照样收4元服务费。
但8元订单,刨去食材成本可能只剩2元,连配送费都不够。
接这种单,等于倒贴钱请人送货。
所以,设20元起送价,逼顾客多点小料——珍珠、椰果、布丁这些,成本每份仅几毛,售价2-3元。
多卖几份,勉强摊平配送和抽成成本。
起送价不是商家想赚更多,是想少亏一点。
更荒诞的是,那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平台补贴,往往由商家自己埋单。
“满25减20”活动,消费者以为捡了大便宜,实际平台可能只补5元,剩下15元全由商家承担。
有店主尝试不参与活动,第二天店铺曝光量直接腰斩,订单从一天七八十单掉到十几单。
只能咬牙参加。
结果订单量上去了,利润没了。
一天忙到晚,流水看着高,月底一算账,净亏。
这种“越卖越穷”的循环,让商家陷入两难:不参加,没流量;参加,没利润。
最后只能靠起送价 小料组合拳,勉强维持现金流。
平台的角色在此刻格外清晰。
它不生产奶茶,也不喝奶茶,却掌控整个交易命脉。
它制定规则、分配流量、收取佣金,还能决定谁家店出现在首页。
在这场“奶茶配货”游戏中,平台几乎是唯一稳赚不赔的一方。
起送价一提高,客单价上涨,平台按比例抽佣自然更多。
同时,小额订单减少,骑手一次配送更多高价值订单,整体效率提升,平台还能节省调度成本。
商家和消费者互相拉扯,平台在后台数钱。
这不是新套路,是互联网平台惯用的“先烧钱、后收割”逻辑。
早年外卖平台为抢市场,疯狂补贴:9.9元吃大餐、0元配送费比比皆是。
那时大家都觉得平台“真大方”。
等用户习惯养成、市场格局固化,补贴退坡,各种隐形成本却加码:抽佣比例提高、配送费结构复杂化、活动门槛变高……
消费者和商家这才发现,当初的“免费午餐”,早就标好了价格。
平台早已从“服务提供者”变成“规则制定者 利益最大收割者”。
消费者并非完全无计可施。
有人和同事拼单:你点奶茶,我点咖啡,凑够30元起送,各自付款。
短期有效,但问题不少。
拼多了喝不完,最后倒掉;或口味不合,硬塞不喜欢的饮品。
还有人放弃外卖,改去店里自取——可夏天四十度高温,冬天寒风刺骨,谁愿意出门排队?
便利性一旦养成,就很难戒掉。
拼单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商家也在自救。
有些店推出“单人小份套餐”,一杯奶茶 一份小料,定价19.9元,刚好卡在起送线上。
顾客不用额外加购,也能下单。
听起来聪明,现实骨感。
平台抽佣比例不变,配送费照收,小料利润薄如纸。
更糟的是,这类套餐可能拿不到流量推荐,反而不如参与大促“划算”。
在平台规则的铁笼里,商家腾挪空间极小。
其实大家要的真不多:想在加班深夜或周末午后,轻轻一点,买一杯喜欢的奶茶,不用算来算去凑金额,不用被迫接受一堆不需要的配料。
喝到嘴里的,是茶香和奶香,不是被算计的憋屈。
这种简单愿望,在今天竟成奢侈。
更荒诞的是,我们付了配送费,享受的却是“被设计”的服务;明明是消费者,却感觉在帮商家和平台完成KPI。
改变正在发生。
2025年9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外卖平台规范竞争行为,不得通过设置不合理起送价、强制搭售等方式侵害消费者和中小商户权益。
细则尚未完全落地,但信号明确:这种“平台躺赢、商家硬撑、消费者买单”的畸形生态,必须终结。
业内人士猜测,未来平台可能被要求公开抽佣比例,或限制起送价与商品实际价格的比例——比如8元奶茶,起送价不得超过12元。
若落实,外卖或能回归本来面目:便捷、自由、透明。
也有人担心监管“雷声大、雨点小”。
平台势力庞大,规则盘根错节。
但换个角度,当“奶茶配货”冲上热搜,说明公众忍耐已达临界点。
民意本身就是力量。
平台再强,也怕用户流失。
如果越来越多人因起送价转投其他平台或回归堂食,市场份额就会动摇。
监管加民意,双管齐下,或许真能撬动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系统。
奶茶行业走到这一步,某种程度上是内卷的必然结果。
全国奶茶店超五十万家,一线城市每条街三四家。
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乏力,只能在价格和营销上死磕。
平台顺势推补贴活动,本意引流,结果演变成价格战导火索。
商家为抢订单,压低售价、承担补贴,最后靠起送价和小料“找补”。
这像一场没有赢家的军备竞赛,所有人都在拼命奔跑,没人敢停。
但有没有可能跳出循环?
比如,商家把精力从“怎么凑起送价”转向“怎么做出让人愿意多花钱的好产品”?
一杯用真牛乳、现泡茶、手工熬制小料的奶茶,卖28元,可能比十杯9.9元的香精勾兑奶茶更有生命力。
消费者不是不愿花钱,是不愿为“套路”花钱。
如果产品足够打动人心,哪怕无补贴、无满减,也会有人心甘情愿下单。
日本、台湾地区的独立茶饮店就是如此——不搞复杂活动,不起离谱门槛,靠品质和口碑积累忠实顾客。
外卖单量或许不如连锁品牌,但利润健康,经营可持续。
平台也有优化空间。
与其靠抽佣和起送价榨取价值,不如真正赋能商家。
比如提供精准用户画像,帮小店找到目标客群;或优化配送算法,降低小额订单配送成本。
甚至可推“基础配送包”——用户月付9.9元,享无限次8元起送特权。
这样既保骑手收入,又给消费者选择权,商家也不用设高门槛。
平台的价值不该是“抽成机器”,应是“效率放大器”。
可惜,目前大多数平台还停留在前者。
回到个体,我们也能做点什么。
下次点奶茶,若见某店起送价合理、不强制搭售,不妨多给好评,或直接去店里支持。
消费选择本身就是投票。
你今天为“清爽下单”投的一票,可能就是明天更多商家敢于取消起送价的底气。
拼单时,尽量按需点单,避免浪费。
每一杯被倒掉的奶茶,都是对资源的辜负,也是对商家劳动的不尊重。
这场“奶茶配货”风波,折射的远不止饮品行业。
它是数字消费时代的缩影:技术带来便利,也带来新控制;选择看似更多,实则被算法引导;价格看似透明,背后藏无数隐形成本。
我们习惯用手机解决一切,却忘了问:这真的是最合理的方式吗?
改变已经开始。
从市场监管总局出手,到消费者意识觉醒,再到部分商家主动调整,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在松动。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真能回到那个简单时刻——想喝奶茶了,打开APP,点一杯喜欢的,不用凑单,不用加料,静静等骑手敲门。
打开杯盖,第一口是温热茶香,第二口是顺滑奶味,第三口,是久违的轻松和自在。
而不是一边喝着堆满小料的“八宝粥奶茶”,一边在心里算账:这杯到底多花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