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在接连多日的“艳阳高照”之后,呼啸的寒风终于让“霜降”正式登场。天气转凉本应令人神清气爽,但不少人却在气温骤变下出现了新的不适——尤其是喉咙和皮肤,干痒难耐,仿佛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悄悄“抽走了水分”。今年的秋天本就偏燥,降温之后,喉咙更像是一片干涸的沙漠,怎么喝水都缓不过来。
秋季的凉意,本就会“降低”肺气的“能动性”,削弱它滋润咽喉的本领。再加上“外燥”的干扰,使得咽干“雪上加霜”。此时,我们不仅需要生津润燥,还得适度为肺气“充能”,而沙参——这味益气养阴的药材,正好派上用场。
南北沙参,各有所长
和偏爱深山老林中的人参不同,沙参更喜欢长在有充足淡水的沙滩或是沙地上,因此得名“沙参”。虽然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沙参在益阴生津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广东人在秋季喜欢煲“沙参玉竹老鸭汤”,也爱用这两味汤料煮水喝,便是因为它们润燥的特性。
沙参也分“南参”和“北参”两种:北沙参来自伞形科,与人参、当归等补药是“亲戚”,它的寒性更强,在秋季燥热时最宜用;而南沙参来自桔梗科,与桔梗、党参乃是“同门”,它的质地相对“松泡”,没有北沙参那么坚实,但是益气化痰的效力更佳。
应对秋燥,沙参有两手
虽然很多药材都有润燥功效,却未必都适合当前“外寒内燥”的节气特点。不妨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只盛满热水的保温壶——气温骤降,就像在壶外裹了一层寒气,让本该蒸腾上行的津液凝结成霜,难以输送到咽喉。
这时候的养生调理就得考验技巧了:不能用大温大补的药材,因为这样会耗伤津液;也不能用寒性太强的,以免加重外寒的“冷凝力”。而沙参味甘,性平而微凉,其益气之力能助肺气突破寒邪的阻碍,把津液输送到口舌中;同时又能增添肺中的“湿润度”,使它生成更多的津液以滋润喉咙。一补一润,就像一股细腻的水汽注入咽喉,在这个既寒又燥的节气里,是颇为“应时”的养生佳品。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