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预 制 菜” 大 揭 秘
创始人
2025-10-23 20:45:38

全文共5029字 | 阅读需11分钟

当预制菜成为当下最具争议的话题,古人们却另辟蹊径,用智慧开拓了一条美食之路——以腌渍、风干、发酵等技术,完美解决食物保存难题,提前预制、延续美味。

从马王堆的汤浸牛肉片,到清代《红楼梦》里的“茄鲞”;从行军打仗的肉脯、丝路商队的馕饼,到寻常百姓冬藏的腌菜、老少皆宜的“伊府面”……这些都是古代“预制菜”的生动代表。

莫高窟159窟斋僧图

食肉爱好者的“预制”选择

代表菜:

马王堆汤浸牛肉片

流行时期:先秦~汉

01

如何快速烹饪一道肉类大餐?《周礼·天宫》记载了周朝王室独特的吃肉方法——“浸”。顾名思义,制作时需将新鲜牛肉(或其他肉类)切成薄片或小块,用美酒浸泡整夜,再加入酱、醋、梅浆等调味,即可直接食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先秦古医书《养生方》中,记载了一款以牛肉片为主料、以萆薢为调(药)料、采用汤浸方法制作的食疗菜——汤浸牛肉片,据说具有“除中益气”的功效。

汉画像砖庖厨图

这道菜主要采用“多次离火、上火”的间歇式烹饪法:先将提前切好的牛肉与萆薢放入陶镬加水煮沸,随后离火焖泡片刻,让肉片在余温中缓慢熟透,避免直接久煮导致肉质变老;之后再上火加热,反复数次,直至肉质软嫩、药香融入汤中。其步骤与现代预制菜中“提前切配、标准化处理原料”的流程高度契合,还兼具“便捷属性”。

(煮完后的汤料可留存,下次能重复使用~)

《高逸图》(局部)唐 孙位 上海博物馆藏

02

代表菜:火腿

流行时期:宋

针对“猪肉如何既美味又方便保存”的问题,古人钻研出了“火腿”这种预制食物。史料中最早关于金华火腿的记载,可上溯至唐玄宗开元年间,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出现“火骽”二字(古代“骽”与“腿”通用,即指火腿),并提及“产金华者佳”,可见当时金华火腿已小有名气。

《送粮图》(局部)北宋 燕文贵 (传)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传说真正为火腿命名的是宋高宗赵构。北宋末年,金人大举入侵中原,祖籍浙江金华的名将宗泽战胜还朝,义乌县农民以当地所产的“两头乌”良种猪肉犒劳将士。为将这些猪肉献给宋高宗,宗泽用硝盐腌渍猪肉,确保运输途中不变质。宋高宗品尝后赞不绝口,说道:“这不是猪肉,这是火腿!要不它怎么这样火红呢?”“金华火腿” 由此得名。

《文会图》(局部)北宋 赵佶 (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火腿制作工艺已十分纯熟,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记载:“每岁腊日,取猪肉,随意裁片,每一斤用盐一两,随意擦腌三五宿许,再酒浸,如醋同腌,又约三两宿许,悬干。先准备百沸汤一釜、真麻油一器,将肉逐片略入汤蘸过,急持起,趁热以油匀刷其四畔,挂当火处熏之。此法极妙。”

按照此方法,火腿需经过擦腌、酒浸、悬挂晾干、汤蘸、刷油、烟熏等步骤,与现代火腿制作方法相差不大。苏轼《格物粗谈·饮食》中还提及火腿的保存方式:“…… 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一云谷糠”。

《清明易简图》(局部)北宋 张择端(传)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是火腿爱好者。据曹聚仁《万里行记》记载,有一道名为 “蜜炙火方” 的金华火腿菜,便是乾隆下江南时所命名。制作这道菜的厨子因厨艺受赏识,被调至北京宫中,专做火腿御膳,供皇亲国戚与文武大臣享用。

与火腿相似的肉类预制食物,还有宋代的“脯腊”——以各类禽畜制作腊肉、烟熏腊肉、酱肉干等。明代《宋氏养生部》介绍了两款猪肉脯腊制品:“火猪肉”采用烟熏之法,“风猪肉”则运用风腊之法。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亦记载有一款以风腊之法制成的“尹文端公家风肉”,因品质精良,“常以进贡”。

《天中佳景图》(局部)元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端饮食里的“预制”精致

代表菜:

胹鳖、炮羔

流行时期:战国

03

“胹(ér)鳖炮羔” 四字虽拗口,拆解后却极易理解。“胹”“炮”是周代两种经典烹饪技法:“胹”的核心是文火慢炖、久煮入味,类似现代的煨或炖;“炮”的核心是先裹烤定型、再炖煮入味,让肉质外香里嫩、风味层次更丰富。

“胹鳖”,通俗来说就是炖煮甲鱼。当时朝廷设有专门的“鳖人”官职,负责养殖、筛选体型适中的甲鱼,并去除内脏、洗净甲壳缝隙中的泥沙。“炮羔”,即烤羊羔(特指未满周岁的小羊羔),宰杀后的羔羊需用盐、酒、桂等香料提前腌制,以去除羊肉膻味。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佚名 湖南博物院藏

《楚辞·招魂》中“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食用炖鳖、烤羊羔,并搭配甘蔗汁的饮食场景。在古代,鳖和羔均为稀缺食材,常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宴席上。若每道菜都现做现备,根本无法满足宴席的高效需求,因此古人提前对食材进行“深度预处理”,为后续的慢炖、炙烤做好前置准备,大幅节约烹饪时间,方便宾客快速享用美食。

拓周簠二件 战国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04

代表菜:茄鲞

流行时期:清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茄鲞(xiǎng)”,堪称古代预制菜的典范。这道菜味道奇特、做法奢靡,刘姥姥尝过一口后惊呼:“我的佛祖!”

《红楼梦》(局部)清 孙温 旅顺博物馆藏

制作茄鲞时,第一步便是 “预制处理”:将新鲜茄子去皮、切成碎丁,用鸡油炸制,通过“油炸脱水”提前改变茄子质地(避免后续炖煮时软烂成泥),同时赋予其油脂香气。随后准备辅料:鸡肉丁、香菇、鲜笋、五香豆腐干、核桃、杏仁等各色干果子,并提前用酱油、料酒腌制,激发食材香味、去除杂味。

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这道菜的灵魂,是复合酱汁的熬制:用鸡汤、酱油、料酒、糖、桂花卤等调料,慢火煨煮至汤汁收浓,形成浓稠酱汁。最后,将酱汁与所有预制好的食材一同倒入锅中,温热后即可食用。

《鸡图》 明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茄鲞的每道程序都经过严格“预制”:提前处理食材、提前构建风味、提前优化工艺,将古代贵族饮食的精致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刘姥姥感叹,一道茄子做的素菜,竟要用十只鸡来相配。

馋嘴小食的“预制”巧思

代表菜:

流行时期:先秦

05

“脩(xiū)”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脩,脯也。从肉,攸声。”即通过腌制、捶捣、风干等工艺制成的肉干、肉脯。《礼记·内则》中记载:“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其中“肉曰脱之”,指制作“脩”时需将肉类去皮、去筋、去脂肪,仅保留纯瘦肉,确保成品无腥味、质地紧实。

在交通不便、饮食补给困难的古代,“脩”因耐储存、易携带、无需加热,成为贵族出行、士人游学、士兵行军的“理想预制菜”(饿了便可直接取出食用)。同时,“脩”还用于祭祀礼仪或亲友馈赠。《论语·礼记》中记载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常被解读为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时,需先奉上“束脩”(即十条干肉)以表敬意。

《孔子圣迹图》 明 佚名 明人 孔子博物馆藏

06

代表菜:馕

流行时期:唐

“胡饼”(即后世所说的“馕”)起源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其水分少、易保存,成为古代商旅和军队行军的必备干粮。唐人喜爱食用胡饼,其种类丰富,有肉饼、素饼、油饼、芝麻饼等,主要以小麦面粉为原料,有时会添加芝麻、油、羊肉等辅料,以提升口感与风味。

《人物朝贡图》 唐 敦煌壁画

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可略知胡饼是涂油后放入炉中烤制而成。当时可能已出现类似现代馕坑的烤制设备,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烘烤,使其受热均匀,最终达到“面脆油香”的效果。《唐语林》中还记载了羊肉馅胡饼“古楼子”的制作方式:“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馕 动脉影摄

唐朝的馕饼大小差异极大:小的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馕,直径仅3.9厘米;大的则如《唐语林》记载,“每三斗面擀一枚,大于数间屋”。唐朝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胡饼深受各阶层喜爱——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有食用胡饼的习惯。唐玄宗天宝二年,鉴真和尚第二次出访日本时,从扬州出海,准备的海粮中便包含“干胡饼两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

莫高窟236窟斋僧供养图

代表菜:腐乳

流行时期:宋

07

江南多雨季节,新鲜豆腐极易滋生细菌,短短数日便会变质。古人从“滋生青绿色霉斑的变质豆腐”中获得灵感,用预制思路将其转化为“绵密咸鲜”的腐乳,打开了一扇美食新大门。

汉代豆腐发明后,民间逐渐发现豆腐霉变后的食用价值,但此时尚无系统工艺,多为自然发酵后简单盐渍。唐代文献中有 “豆腐加盐藏之” 的描述,可能是腐乳的原始形态。直至南宋时期,腐乳工艺才有明确记载:将豆腐切块后,用松针、竹叶包裹发酵——松针中的抑菌成分能控制发酵节奏,竹叶则为腐乳增添清香。经过这种特殊处理的豆腐可长期保存,无需担心发霉变质。

《送粮图》(局部) 北宋 燕文贵 (传)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民间俗语 “豆腐佐酒,腐乳下饭”,便道出了腐乳的家常吃法:一碗清淡白粥搭配半块咸香腐乳,简单一口,便能为寻常饭食增添幸福感。

素食主义的“预制”智慧

08

代表菜:菹

流行时期:先秦~清

古代食物匮乏,为度过漫长冬日与饥荒之年,周代先民早在千年前便发明了腌菜。《诗经》中有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的诗句,其中“旨蓄”即指在坛中腌制、干制的蔬菜,这类食物在古代也被称为“菹(zū)”。东汉《释名》解释:“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意为通过“生酿”之法处理蔬菜,可阻止其腐烂,实现长期保存。

《瓜果秋虫图》局部 元钱选 (传) 日本正木美术馆藏

《周礼》中记载的腌菜种类丰富,有韭菹、菁菹、茆菹、芹菹、笋菹、菭菹等。周王室还设有专门官职“醢(hǎi)人”,负责制作和供应祭祀、宴席所需的各类腌菜与酱料。

秦朝时期,腌制技术逐渐普及。据《秦简·食传律》记载,秦王朝军队的副食品供应中,便有腌菜作为辅食;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瓜(今黄瓜)后,古人很快开发出腌黄瓜的吃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也记载了当时贵族饮食中的腌黄瓜、腌萝卜等腌菜。

《花鸟图卷》局部 元钱选 天津博物馆藏

南北朝时期,腌菜制作技术趋于成熟。《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几十种蔬菜瓜果的腌制方法,核心步骤为:先将选好的蔬菜用菅草、蒲草捆扎,再用极咸的盐水洗菜后入瓮腌制——这与现代腌菜制作手法相似,核心目的是“长期保存、开盖即食”。除盐、醋、豉等基础调料外,当时百姓还常在蔬果腌制中加入粥、米饭或酒糟,以促进发酵。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 (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元时期,腌菜技法愈发精湛,配料也变得五花八门。南宋《吴氏中馈录》中,出现了加酱腌制的酱佛手、酱香橼、酱梨子,加大蒜腌制的蒜瓜、蒜冬瓜、蒜梅,加酒糟腌制的糟茄子、糟萝卜、糟姜,以及同时加入盐、酱、莳萝、茴香、甘草、陈皮、红豆(研成细末)腌制的鹌鹑茄,还有先腌制再晒干的蒜苗干、淡茄干、酿瓜。

陆游在《上巳书事》中写道“黄鸡煮臛无停筯,青韭淹葅欲堕涎”,可见腌韭菜在当时是颇受欢迎的小菜。清代《调鼎集》中介绍的蔬菜保藏方法多达百种,令人目不暇接。

壁画.山西霍州娲皇庙《膳房备宴图》(清)

代表菜:伊府面

流行时期:清

09

“伊府面”是一种提前油炸处理的速食面条,食用时只需用热水泡开,加入高汤与配料即可,堪称古代版 “方便面”。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惠州知府伊秉绶家中宾客盈门,厨师常常应接不暇。为方便招待客人,伊秉绶让厨师将面粉与鸡蛋掺水和匀,擀成面条后卷曲成团,晾干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存放。待有客人来访,只需取面团放入碗中,用开水一冲,再加入配料,便能快速制成一碗美味面条。后来,诗人、书法家宋湘来访,品尝后觉得味道鲜美,便为这种面条取名“伊府面”。

《钱穀鹤林玉露一则书合璧》局部 彭年(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伊府面的面条经过“油炸+水煮/煨煮”的双重处理,口感外酥内软、爽滑劲道。搭配鲜美的汤汁与鲜嫩肉丝、脆爽蔬菜、鲜美海鲜等配料,每一口都充满丰富的层次与风味。晚清名臣胡思敬在《江亭话别》中写道:“禊事休提顺治年,同光老辈已华颠。江家豆腐伊家面,一入离筵便不鲜”,足见“伊家面”在当时饮食中的地位。

《如懿传》截图

没有复杂包装,不依赖科技加持,古人用最简单的技法让美味跨越时节。这些老祖宗的 “预制菜”,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也留着最绵长的烟火气。

参考资料:

《国菜精华》 王仁兴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古代食物的秋收冬藏》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海南面食江湖》海南日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寒... 寒露后,这三样食材成了香饽饽!润肺化痰还润燥,不懂吃真的太可惜! 最近嗓子干痒、皮肤干燥的人特别多吧...
原创 中... 我国除了是一个进口大国外,同时也是一个出口大国,放眼国外,到处都是中国制造,这也说明了我国的能力。除...
汪孟恭家常南瓜油饼(详细版) 南瓜油饼(详细版) 食材用料 南瓜:200 克(优选蜜本南瓜或贝贝南瓜,这类南瓜肉质绵密、甜度高...
心形酥饼太诱人!广东家庭版,外... 广东桃心酥饼是一款充满南国风情的传统点心,以其精致的外形和酥松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制作桃心酥饼,首先...
原创 做...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周末早上被厨房香味勾醒,揉着眼睛爬起来,想复刻妈做的番茄炒蛋——结果蛋炒得像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