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的形成是因为秋夜晴朗无云,地面散热较多,温度骤降至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不经过液态,直接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即为“霜”。“浓霜猛太阳”,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较前期更为明显。
我国古代将霜降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0
1
霜降习俗
吃柿子
霜降时节正值柿子成熟,民间有“霜降吃柿,事事如意”的说法,认为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补筋骨,还能带来好运,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美好寓意的追求。
赏菊饮酒
霜降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的好时机。古人此时常常携酒聚于花前,吟诗作乐。民间还有“霜打菊花开”之说,认为经霜的菊花更显精神。
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霜降时节登高远眺对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功能很有好处。同时,秋季红衰翠减、草木凋零,人们常会有“悲秋”之感,而登高远眺视野开阔,可舒缓心情、排解忧郁。
养生方法
霜降时节天气转凉,人体需要增加抗寒能力,因而民间十分重视霜降进补,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来年打虎”等说法。秋补是“打底补”,地基打牢固了,冬补才能顺势而为。从中医角度看,霜降时节养生应以保暖防寒、防秋燥、平补调养为主。
01
功法保健
搓脸摩耳: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双手掌在面部上下揉搓,由轻到重,直到脸上发热为止;然后摩耳,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郭自上而下按摩20次,按摩耳垂30次。长期坚持可起到强壮元气、益肺补肾的功效,从而达到疏通脸部气血,醒脑提神,预防感冒等作用。
“九月中坐功”:清晨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动作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反复5~7次,然后叩动上下颌牙齿36次,缓慢吸气并吐出,调节气息,将津液咽下,想象津液下行至丹田,反复9次。此法具有和调五脏、行气利水之效。
02
足浴保健
组方:红花20克,木瓜30克,川牛膝50克,鸡血藤50克,独活30克。
操作方法:将所有药材放入药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后倒出药汁,放凉至45℃左右开始浸泡,时长以15分钟左右为宜,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建议晚上7~9点泡脚最为适宜,此时为肾经气血最衰弱的时候,足底血管会因为温水的刺激而扩张,有利于活血,进而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肝肾的目的。
03
药膳调理
以下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建议当日煮当日喝,以保证最佳口感和营养价值。如需保存,应冷藏并尽快食用,食用前须彻底加热。
百合玉竹老鸽汤
材料:老鸽1只,玉竹30克,百合20克,枸杞15克,桂圆肉1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1.玉竹、百合、枸杞、桂圆洗净备用。2.老鸽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大块。3.以上材料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安神。
淮山百合排骨汤
材料:鲜淮山200克,鲜百合50克,鸡内金6克,芡实15克,陈皮3克,排骨250克,蜜枣2枚,食盐适量。
做法:1.鲜淮山去皮、切块。2.百合、鸡内金、芡实、陈皮、蜜枣洗净。3.排骨斩块飞水。4.全部材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消滞开胃。
西洋参蜜枣乌鸡汤
材料:乌鸡250克,石斛3粒,西洋参5克,生姜2片,蜜枣1枚,食盐适量。
做法:1.乌鸡斩块、洗净飞水。2.石斛、西洋参、蜜枣洗净。3.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5~2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生津,养阴润燥。
银耳白果粥
材料:糯米150克,银耳50克,白果20克,食盐适量。
做法:1.银耳洗净去根,冷水浸泡,撕成小朵。2.白果用热水烫过后切成两半。3.糯米淘洗干净。4.糯米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时,放入银耳和白果,煮开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益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