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淑芳
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民安村,流传着一种专属于疍家人的传统美食——渔民丸。它不是鱼肉制成的丸子,而是用糯米与红糖熬煮的甜糯团,是承载着疍家人千年生活智慧与团圆期盼的文化符号。清晨的渔港边,渔民张志标驾驶着小船回港,家中妻子早已守在灶前,正将一颗颗渔民丸下入姜糖汤中,准备用这碗热气腾腾的渔民丸,迎接归家的丈夫。
渔民丸,在当地也称作“渔民圆”。柔韧粘糯的团子,融入红糖和姜熬制的浓稠甜汤,一碗下肚,便可驱散在海上漂泊的寒意,甜蜜从舌尖滑向喉咙,暖意从胃里漫到心口,这就是漂泊归来最踏实的幸福感。
渔民丸的甜糯韧,深深植根于每个疍家人的记忆深处。在民安村,渔民丸的制作技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女儿从母亲那里学来,而母亲的手艺则源自外婆。今年六十四岁的苏益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疍家渔民,在他眼里,渔民丸是陪伴疍家人走过一生的美食,从出生、婚嫁到终老,只要吃上一口渔民丸就意味着又平安走过一年了。
“渔民丸我吃了一辈子,还是吃也不腻。”苏益咬了一口渔民丸,眯起眼睛细细品味着,“男人们出海归来,就盼着这口甜。”疍家人长期以船为家、以海为生。在浩瀚大海上,新鲜食材难以保存,于是他们创造了这种用糯米粉和片糖制成的独特食物。渔民丸看似简单,其实不好做,不仅制作工艺繁琐,更需耗费远超常人的体力与耐力,才能成就这份独特美味。首先要用温开水将糯米粉和成面团,几个人围在一起用木槌反复捶揉,反复碾压,直至筋道,这一过程需要持续至少一个小时,期间还要掌握好力道,否则口感上会有偏差。“就像我们疍家人驾驭渔船,要刚柔并济。” 苏益解释道。
揉好的面团被切成粗条,再分成均匀的圆团煮制,这个过程最考验耐心,大锅中加入大量水、片糖,再放入几块拍扁的姜,如此一来可以驱寒保暖,帮助渔民度过寒冷的海上冬天。水沸后片糖慢慢融化,姜的辛辣味渐渐弥漫开来,这时将丸子下锅,用中火慢慢煮制。期间需要不断翻动丸子防止粘底,同时不能让锅铲破坏丸子的外形。整个过程约需一小时,直到糖浆变得黏稠,充分包裹每一颗丸子。
渔民丸的制作和食用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年间,小小一颗渔民丸的背后,是疍家人“粗菜精做”的饮食智慧,简单的糯米在他们手上玩出了花样,用不同的揉搓手法配合不同的烹调方式,创造出松糕、发粿、小米、冬节鸽、渔民丸等各式美食,这种饮食理念体现了渔民对自然馈赠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对渔民丸形状上的讲究更体现了疍家人对家庭团圆、出海平安的精神寄托。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和发展,民安村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曾经,渔船是疍家人唯一的家,风吹雨打都得受着;吃上一口渔民丸则是风浪过后对自己疲惫身体的奖赏。如今,行走在民安村,家家户户白墙黛瓦,港口井然有序,村道整洁畅通,一幅静谧祥和的休闲渔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苏益所说,一颗渔民丸,就是一段疍家史。它见证了民安村的变迁,也承载着疍家人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与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