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里的早饭,很多人就头疼,尤其是这个脆皮鸡蛋饼,总觉得技术含量太高,自己在家怎么也做不出外面那种咬一口“咔嚓”响的效果。其实没那么玄乎,我在后厨待了十五年,见过的面点师傅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这里面的门道,说穿了就一层纸。
想让饼皮又薄又匀,面糊是第一个坎。别去记那些复杂的方子,最普通的家用面粉就行,就是中筋面粉。关键是水和面的比例,这个得靠自己感觉。你可以先试试一百克面粉兑一百五十克水,搅匀了看看状态。理想的面糊提起来,应该是能顺畅流淌的线状,不能太稠,稠了摊不开,做出来就是个厚疙瘩;也不能太稀,稀了挂不住锅,饼不成形。我记得之前带过一个学徒,小伙子挺机灵,就是调面糊总犯错,调得能把筷子立住,我跟他说你这不是做饼,这是在砌墙。搅好的面糊别着急用,放一边让它自己待个十几二十分钟,这叫“醒面”,让面粉和水充分融合,做出来的饼皮才更筋道、不容易破。
现在说最重要的,那个“脆皮”到底是怎么来的。外面的摊子很多都有个小盆,里面装着一碗油乎乎的面浆,那就是关键。这个东西我们叫“油酥”或者“脆皮糊”,单靠鸡蛋和面糊本身,是做不出那种酥脆分明的层次的。在家做这个东西也简单,一个小碗,放两勺面粉、一勺玉米淀粉,再加一小撮盐,然后淋上热油,一边淋一边搅,搅到成一种半透明的、有点像化了的猪油一样的糊状就行。油别太猛,免得把面烫死。这个脆皮糊,就是你这张饼能不能升华的秘密武器。
家伙什都备齐了,就可以开火了。平底锅,必须是平底锅,受热才匀。开中火,锅烧到温热,用手在锅上方感受一下,有热气就行,千万别烧到冒烟,火太大了饼下去瞬间就焦了,里面还是生的。倒一点油,薄薄一层铺满锅底。舀一勺面糊倒在锅的中央,然后立刻端起锅转一圈,让面糊自然摊成一个圆形薄饼。你要是有那个专业的小刮板,用起来更顺手,没有就靠转锅,效果差不离。
看到饼皮表面凝固,颜色从白色变成微微的半透明,就可以打鸡蛋了。一个鸡蛋直接敲在饼上,用勺子底或者铲子把蛋黄搅散,均匀地铺满整个饼面。趁着蛋液还没完全凝固,撒上你喜欢的葱花、黑芝麻。这时候别急着翻面,等个几十秒,让蛋液和饼皮结合得更牢固。
接下来,关键操作来了。用铲子把我们之前调好的脆皮糊,均匀地抹在有蛋液的这一面,不用太厚,薄薄一层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抹好后,观察饼的边缘,看到它微微翘起,用铲子能轻松地铲起整张饼,说明底面已经熟了。这时候深吸一口气,翻面。翻过来之后,抹了脆皮糊的那面就直接接触锅底的热油了,你会立刻听到“滋啦”一声,香味也一下就出来了。这个过程需要一点耐心,用中火慢慢煎,让油把脆皮糊里的水分都“逼”出去,才能形成酥脆的口感。你可以用铲子稍微按压一下饼的各个部分,确保受热均匀。什么时候算好?你用铲子敲敲饼面,能听到清脆的“梆梆”声,颜色也变成诱人的金黄色,那就成了。
出锅前,在没有脆皮的那一面刷上酱。甜面酱、蒜蓉辣酱,或者你自己喜欢的什么酱都行。放上生菜、油条或者烤肠,从一端卷起来。一定要趁热吃,用手拿着,咬下去先是脆皮“咔嚓”的碎裂声,然后是鸡蛋和葱花的香味,混着酱料的咸甜,最后是饼皮本身的柔软和嚼劲。这感觉,比在外面排队买的,踏实多了。整个过程其实不复杂,多试两次,找到自己家灶具的火候和面糊的脾气,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