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流量造神又毁神,这次轮到鸡排哥,把自己炸糊了
创始人
2025-11-08 11:23:20

鸡排哥这回算是真切体会到了“流量过山车”是什么滋味——那种从云端到谷底、连声招呼都不打的俯冲感,比他把鸡排扔进热油里“滋啦”一声还要刺激。短短一个月,他从“全网最暖摊主”变成“网友最嫌弃飘哥”,变脸的幅度堪比高速翻锅的鸡排,连油花都来不及溅起。

故事得从那条点赞破两百万的短视频说起:夜市昏黄灯泡下,他穿着被油星溅满的白色围裙,一边翻锅一边和排队的骑手小哥唠嗑,“生活嘛,热乎的鸡排就能顶过去”。弹幕齐刷“接地气”“正能量”,于是“鸡排哥”三个字火速出圈。趁热打铁,他宣布“全国巡炸”,口号听着像热血动漫——“让每座城市都尝到家乡的味儿”。

第一站选在南京新街口。当天傍晚,商圈提前封控,保安人墙三圈,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有人举着应援幅,还有人cos《孤勇者》歌词牌。鸡排哥一出现,尖叫声此起彼伏,不明就里的路人真以为周杰伦空降。然而当镜头拉近:他西装笔挺,袖口别着闪钻袖扣,手里却连锅铲都没拿,全靠身后三位助理完成腌制、裹粉、下锅。有人喊“哥,露一手呗”,他笑着摆手:“我得统筹全局。”弹幕瞬间翻车——“统筹啥?炸个鸡排需要CEO?”

更致命的,是价格表:南京站统一15元/块,比老家小摊贵了50%。老顾客心里犯嘀咕:“同一块肉,换个城市就镀金?”当晚小红书出现热帖《鸡排哥,是谁偷走了你的锅铲?》,配图是他双手插兜、助理挥汗如雨。评论区两极:一方说“人家扩大生意,穿得体面何罪之有”;另一方吐槽“我们爱的是那个油渍斑斑的实在人,不是资本包装的新偶像”。曾经把他捧上神坛的同一批网友,开始用放大镜挑刺:说话带儿化音,被批“油腻”;发视频感谢赞助商,被骂“吃相难看”;连西装口袋插的丝帕,也被说成“娘里娘气”。

热度像泄闸的水,越冲越浑。有人扒出他团队每天工资千元,包商务酒店,还有专属PR写文案;而最初的小摊,已转给亲戚打理,味道悄悄降档。曾经的“深夜食堂”滤镜碎了一地,大家发现:原来接地气可以演,真诚也能量产。于是标准流程再次上演:造神——毁神——寻找下一个神。评论区高频句变成“鸡排哥,你变了”“又一个被流量反噬的可怜人”。

可若把时间线拉长,他真的一无是处吗?也不尽然。南昌站,他把首日营收全部捐给山区小学;武汉站,他自掏腰包请环卫工吃夜宵;巡炸途中,仍坚持用家乡食材,成本高出市场30%。只是这些“善后动作”,被淹没在“动嘴不动手”的段子里。网友要的是连续剧情:要么一直草根,要么彻底翻车,没有中间态。于是,当他试图“品牌升级”,就被视为背叛;当他解释“也想体面生活”,又被嘲玻璃心。流量市场只给两个选项——神坛或垃圾桶,没有半山腰的安全绳。

鸡排哥的迷失,也是当下网红生态的缩影:算法需要新鲜感,大众需要情绪出口,品牌需要转化数据,三方合力,把普通人推向聚光灯。灯一开,观众爱的是“人设”,不是“人”;灯一关,人设崩塌,真人还得收拾残局。前年的拉面哥、去年的豆腐西施、今年的煎饼大妈,都曾享受同款过山车,只是俯冲速度越来越快——从爆火到熄火,三个月缩成一个月。

当然,鸡排哥并非全无错处。他最大的误判,是把“流量”当成“履历”,以为可以像企业一样融资、扩张、上市,却忘了网友最初心动的,是他翻锅时手臂上的汗珠、与顾客互怼的烟火气。一旦这些细节被团队标准化、流程化,灵魂就被抽走。再贵的西装、再炫的舞台,也补不上那口铁锅的缝隙。

如今,巡炸第四站合肥临时取消,官方理由是“设备检修”,被传实则是审批未过。评论区一片“凉凉”之声,也有理性声音呼吁:“让他回去好好炸块鸡排吧,别折腾了。”接下来怎么走?有人劝他趁势直播带货,有人建议干脆上综艺刷脸。可最保险的,或许是深夜收摊后,他独自把那块被油渍浸到发亮的围裙洗净,挂回墙角,然后重新拿起锅铲——像最初那样,对着镜头说一句:“生活嘛,热乎的鸡排就能顶过去。”只不过这一次,弹幕会不会再相信,就得看时间给不给机会了。

毕竟,流量可以一夜造神,也可以一夜毁神;但一块真正外酥里嫩的鸡排,永远有人愿意为它排队。至于是十块钱还是十五块,穿围裙还是穿西装,反倒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锅铲得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别人“统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牛肉怎么煮才够嫩?不同部位时间... 亲爱的宝子们!大家好,我是开心!今天咱们来聊聊厨房里的“硬菜”担当——牛肉。这道食材营养丰富、口感多...
原创 到... 提到天津,人们会想起它的港口身份、京津唐三角中心的位置,更会想起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特色美食。对天津人...
“肝脆蒜了”爆火!到底是什么吃... 本文转自【央视网】;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在尝试一种很特别的吃法——被称为“肝脆薯了蒜了”。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