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土灶台前,总弥漫着特别的香气。那是由松针、柴火和饭菜共同调和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每天清晨,外婆都要蹲在灶口生火,她用松针引燃劈好的柴块,火苗"噼啪"作响,映红了她布满皱纹的脸。
灶台上的大铁锅是魔术师。简单的白菜豆腐在锅里炖煮,盖上金黄的玉米面饼,待掀开锅盖时,饼子吸饱了菜的汤汁,比肉还香。外婆说这是"一锅出",以前农忙时,这样做饭最省时省力。那带着焦香的饼底,是我童年最爱的零食。
灶膛里的余烬藏着秘密。外婆常把红薯埋进热灰里,等我们玩累了回来,正好烤得软糯流糖。有时是几颗土豆,烤熟后掰开,热气腾腾地蘸着酱吃。这种用余温慢慢煨熟的食物,有着现代厨具无法复制的独特风味。
腊月里的灶台最是热闹。外婆将腌制好的猪肉挂在灶口上方,日复一日的炊烟慢慢熏烤,直到肉质变成深红。那带着松香的腊肉,可以吃到来年春天。邻居来串门时,总要抬头看看腊肉成色,交流熏制心得。
灶台上的搪瓷缸里,总温着一壶老荫茶。外婆说这是"灶王爷的茶",过往的乡邻都可以喝一碗解渴。确实,我常看到挑担的货郎、放牛的老汉在灶台前歇脚,一碗热茶下肚,疲惫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后来外婆搬进了楼房,用上了燃气灶。虽然做饭方便了,但她总说菜少了些味道。去年回乡,我发现老灶台已被拆除,原地建起了停车场。站在那片水泥地上,我仿佛又闻到了灶台特有的烟火气,听到了外婆往灶膛添柴的声响。
如今在城里,我试着用各种方法复刻记忆中的味道,却总差了几分火候。也许灶台味不单是食物的味道,更是那些围坐在灶台前的时光,是炊烟袅袅里的乡愁,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日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