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枣庄11月15日消息(记者程立龙)枣庄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汁多味美的红石榴和火辣鲜香的辣子鸡成就了枣庄的两张亮丽名片。两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大事业。近年来,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下,两个产业双双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专班”到地头,“榴花贷”精准滴灌石榴产业
初冬时节,枣庄万亩榴园色彩斑斓,景色迷人,宛若画卷。繁花似锦映衬着果农刘远的笑脸,石榴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他生活有了大变化。
枣庄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当地聚集了大量种植、加工、销售类小微企业与合作社。
枣庄金融监管分局副局长隋民介绍,当地锚定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以石榴、辣子鸡等区域优势产业为突破口,构建“专班统筹+区县联动+金融适配”服务模式。对接枣庄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其结合石榴、辣子鸡产业经营特点,针对性开发“榴花贷”“辣子鸡产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优化额度设定、利率定价、还款周期等核心要素,切实提升特色产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精准度与可获得性。
为了解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枣庄金融监管分局指导峄城区工作专班组建“石榴产业特色专班”,专门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石榴产业专项行动”,组织辖区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深入主产区,通过“线上宣传政策+线下上门调研”的组合方式,对326家石榴产业小微企业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摸排,确保精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与资金需求。
银行工作人员了解石榴盆景产业发展 (央广网发 许春阳 摄)
在走访榴园镇时,工作专班与枣庄银行峄城支行工作人员了解到,刘远石榴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凭借优质的石榴盆景和果品打开了市场,订单量持续增长,计划采购优质苗木以扩大规模,但购买苗木的资金缺口让他犯了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石榴产业特色专班”立即启动精准帮扶机制,一方面指导枣庄银行峄城支行第一时间上门对接,根据合作社的种植规模、经营年限与信用状况,推荐专属的“榴花贷”产品;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合作社协调担保支持,解决“担保难”问题。
经过工作专班的全流程协调推动,枣庄银行峄城支行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了贷款审批,为合作社发放30万元“榴花贷”,执行利率仅3.0%;此外,该贷款还享受省农担公司担保费全额补贴的政策,真正实现“低息+免担保费”的双重优惠。而此次30万元“榴花贷”的成功发放,是枣庄市“石榴产业特色专班”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隐性”资质变为“显性”审批依据,金融“破壁”赋能辣子鸡产业链
“有了这80万元贷款,自动化设备很快就能落地,肉鸡出栏效率能提高20%!”枣庄市山亭区建伟肉鸡饲养场负责人看着新安装的设备,难掩欣喜。作为“枣庄辣子鸡”产业链上游的关键养殖企业,建伟饲养场在专班助力下,突破“执照未满2年”的信贷限制,获80万“普惠经营贷”,为枣庄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上游动能。
提及枣庄,“辣子鸡”是绕不开的城市名片。这道香气四溢的美食不仅是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更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枣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符号。为推动这一特色产业从“民间美味”走向“富民产业”,枣庄市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支持枣庄辣子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数据显示,目前枣庄全市年消费肉鸡超4000万只,带动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50亿元,庞大的市场需求背后,也为上游肉鸡养殖企业带来了扩产升级的机遇。
山亭区建伟肉鸡饲养场便是其中的受益者。近年来,随着“枣庄辣子鸡”品牌影响力扩大,下游餐饮企业对标准化、高品质禽肉的需求持续增长。建伟饲养场订单激增,计划更新自动化养殖设备以提效,但因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日期未满2年,不符合银行常规信贷准入条件,前期对接的几家金融机构均无法提供融资支持,融资碰壁后项目无奈只能停滞。
山亭区工作专班走访得知后,迅速联合金融运行监测中心、供电部门、税务部门等成立专项小组,通过调取用电数据、税务申报记录等多维度凭证,全面梳理该饲养场实际生产经营时限,形成翔实的经营资质补充材料,将“隐性”的经营资质转化为“显性”的审批依据。
工作专班到养鸡场了解生产情况(央广网记者 程立龙 摄)
工作专班随后对接枣庄农商银行山亭支行,推动银行打破传统限制,将专班出具的材料纳入审批依据,定制“普惠经营贷”方案。短短5个工作日,80万元贷款到账,饲养场立即采购自动化喂料、温控设备,养殖效率显著提升。据悉,山亭区专班通过“资质重构+政策适配”模式,已帮当地不少企业破解申贷资质难题。
“金融会诊”长效机制畅通活水助力小微企业
不仅在枣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在全省发挥着重要作用。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出以来,山东金融监管局等多部门建立了央地一体、产融协同、上下贯通、高效有力的融资协调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山东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李增亮表示。
据了解,山东金融监管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成立179个区县专班,建立网格化走访体系,乡镇街道全面摸排,金融供需精准对接。截至9月末,全省(含青岛)已走访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59.85万户,纳入“推荐清单”49.64万户,发放贷款1.84万亿元,走访量、获贷率、发放金额等保持全国前列。
此外,山东创新性推出“联合会诊”机制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对暂不满足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集中部门、人员、时间开展会商辅导,一企一策实行销号管理,形成清单式闭环化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开展“联合会诊”1366次,为4422家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已形成十类增信方式,推广辖区互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