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林枫 通讯员 陈维涛 王盼)在西安市鄠邑区幼儿园,“食育工坊”不是简单的做饭,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劳动与美食的大门。孩子们从一开始对食材的懵懂无知,到处理食材时的谨慎认真,再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作品,在实践中懂得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成为融合美育、劳育与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
11月20日,记者走进鄠邑区幼儿园里看到,一群萌娃熟练地系上围裙,套上袖套,戴上厨师帽,变身“小小美食家”,在充满烟火气的小厨房里开启了奇妙的劳动探索之旅。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择菜、洗菜、榨汁到和面、擀面,现场忙碌有序,小厨师们的操作也有模有样,运用揉、擀、切、扯等技巧将手中的面团揉圆、擀开、切条,制作成可口的美食。除了菠菜面、麻食,月饼、粽子、水果捞、红薯干等都是孩子们的“创作素材”。老师们从各类食材的特点、用途,到精确的配比,再到复杂的制作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细致入微地传授给孩子们。
“我们鄠邑区幼儿园立足‘以文化人 以境育人’的园所文化,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鄠邑区本土美食为蓝本,构建了‘食知、食礼、食法、食趣’为框架的食育课堂体系,将饮食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食育活动结合本土农耕文化,联动种植区开展“从田间到餐桌”的多种实践。孩子们通过种植、养护、观察、烹饪、品尝、分享等‘生活化、游戏化、本土化’的食育课程,在日常进餐礼仪、节气食俗探究、种植体验、美食制作、食品安全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鄠邑区幼儿园园长宁水平表示。
据了解,鄠邑区幼儿园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究,现已有省级规划课题《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幼儿园食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市级规划课题《“体验式”食育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两项研究成果,多项活动案例在区域内进行展示、交流,得到了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