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地铁里,人们攥着早餐匆匆赶路;深夜的写字楼里,电脑屏幕还亮着未完成的方案——我们总在被时光推着向前,偶尔会停下脚步想:有没有一种生活,能不慌不忙,却也能活得扎实又明亮?
在日本长野县的御牧原台地,有一家开在山顶的面包店,给出了答案。它没有市区商圈的热闹,只靠两款模样朴素的“丑面包”,让人们甘愿驱车上山;它的主理人平田春香,曾是摸爬滚打却找不到方向的职场人,32岁那年辞职上山,用14年时间带着20多名员工创下年入3亿日元的业绩。她把这段经历与思考写进《山顶面包店的慢哲学》里,像一炉刚出炉的热面包,带着山间的烟火气,告诉我们:在匆忙的时代里,慢慢走,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从“职场迷路”到“山顶扎根”
她把不合时宜,活成了独特风景
平田春香的前半生,像很多人一样找不到锚点。中学时就爱打零工,试过二十多种工种,从想当DJ到职场打杂,每一份工作都让她觉得“不对劲”——她讨厌无意义的加班,反感“薄利多销”的妥协,看不惯“品牌比品质重要”的规则,那些被大家默认的常识,在她眼里总像没发酵好的面团,生硬又硌人。
32岁那年,她做了个没人看好的决定:离开东京,去山顶开一家面包店。别人说“山顶没人来”,她却看中那里360度的山景——抬头就能看见云卷云舒;别人说“面包种类越多越好卖”,她却把原本的27种面包砍到只剩2种,一门心思研究食材:用健康的原料,做扎实的口感,哪怕模样不精致,也要让咬下去的每一口都有麦香;别人说“开店就是要赚钱”,她却在店里摆上自己收集的日用品、喜欢的书籍,后来还开了能吃饭的“问tou”店、像便利店的“waza超市”,把店铺变成“人和美好相遇的地方”。
最初,她推着小车在山间流动卖面包,后来有了小小的实体店,再到如今的四家店(三家线下+ 一家线上),这家叫“wazawaza”(日语里“感谢专程到来”的意思)的面包店,就像山间的植物,慢慢生长,却扎得很深。平田春香说:“我从没想着要成功,只是想做让自己舒服的事。”可恰恰是这份不着急,让她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不是卷着向前,也不是躺着放弃,而是在自己的节奏里,把日子过成了想要的样子。
一家 “小而美” 的面包店
藏在山间的生活智慧,比赚钱更珍贵
如果你去过“wazawaza”,或许会明白它让人牵挂的原因:它不像传统的面包店,更像一个 有温度的空间。平田春香的经营之道,没有复杂的理论,却藏着对生活的真诚,像《山茶文具店》里代笔人的细腻,像《岛上书店》里书籍传递的温暖,让“小而美”有了具体的模样。
她选地址,不追流量,只追心动。山顶的店没有临街的优势,却能让顾客在买面包时,顺便看看山景、吹吹山风。有人问她“不怕客流少吗?”,她笑着说:“真正喜欢的东西,值得多走一段路。”后来真的有顾客每周驱车两小时来买面包,说“在这里待一会儿,心里的忙乱就散了”。
她做产品, 不贪多,只贪实在。那两款“丑面包”,没有花哨的装饰,却要经过多次调试:面粉选哪一种更有嚼劲,酵母发酵多久口感最好,甚至连包装都要选环保又舒服的材质。她在书里写:“如果面包对身体不好,宁可不做;如果顾客带着恶意来,我也会坦诚说请别再来。”这份不妥协,让面包成了信任的载体,很多老顾客说“吃这里的面包,像吃家里做的一样安心”。
她管团队,不拼效率,只拼舒服。店里没有996的规定,员工要是累了可以提前下班;工资比同行业高一些,还会关注大家的情绪。她觉得“员工舒服了,做出来的面包才会有温度”。2020年,二十多个人的小团队,创下了3.3亿日元的销售额,有人问她秘诀,她说:“不是我厉害,是我们一起把好好做事放在了第一位。”
这些藏在经营里的细节,满是对生活的敬畏。原来开店不只是为了赚钱,也可以是为了创造一个让人安心的地方;原来工作不只是为了谋生,也可以是为了做自己认可的事。
翻开《山顶面包店的慢哲学》,你会发现它不只是讲一家面包店的故事,更像一位朋友坐在你对面,轻声分享“如何在匆忙的时代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平田春香在书里写:“我的人生像一炉面包,在生活里揉面,于山间发酵,没有急着出炉,所以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这句话,或许能给每个匆忙赶路的人一点启发:我们不用急着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用在“快一点”的催促里焦虑。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认真做事,真诚生活,哪怕走得慢一点,也能在时光里,烤出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