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上海人的早晨是由什么唤醒的? 有人说是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但对于更多的“老克勒”和上班族来说,一碗热气腾腾、浓油赤酱的本帮面,才是这一天精气神的来源。
上海的面,讲究的是“汤清、面健、浇头鲜”。 看似简单的一碗面,背后藏着的是上海人对精致生活的执着。 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一份流传在坊间的“吃面指南”,盘点一下上海人心中的十大面条。 那碗大名鼎鼎的葱油面究竟能排第几?
别被名字骗了,这碗面里没有螃蟹。 但这恰恰是海派美食的智慧——用土豆泥和胡萝卜泥,通过精妙的调味和煸炒,做出了蟹粉的色泽和口感。对于海鲜过敏或者吃素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恩赐。 入口绵密,搭配特制的姜醋汁,鲜味在舌尖绽放,味道让人一次就难忘。
这不仅仅是冷面,这是上海人的“度夏神器”。 不同于韩式冷面的酸甜,上海清冷面的灵魂在于花生酱与芝麻酱的黄金比例 —— 绵密醇厚,咸甜交织,既不厚重也不寡淡。
面条要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干,吃起来劲道爽滑。 淋上调好的酱汁,再来点米醋,口感层次丰富,清爽利落,就像上海的弄堂风,凉快又惬意。
这可是很多阿姨爷叔的心头好。 牛肝菌吊出的高汤鲜醇见底,配上吸饱了汤汁的油面筋和软糯饱满的香菇,每一口都是鲜掉眉毛的满足。
面筋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像海绵一样吸足了浓郁的汤底,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 虽然全素,却凭着食材本身的鲜香和汤底的醇厚,清淡不寡淡,越吃越有滋味,是素食者和老食客都偏爱的 “清润款”。
如果你是重口味爱好者,这碗面绝对不能错过。 很多店家的麻酱不仅仅是芝麻酱,而是经过糖、盐、生抽调和的花生酱,或是麻酱与花生酱的混合酱,香气更复合。
酱汁浓稠得能挂住每一根面条,吃这碗面得快,手慢了面就坨了。 大口吸入,满嘴都是坚果的油脂香气,咸甜醇厚,饱腹感十足,这种扎实的满足感,是重口味星人的本命面。
肉圆也就是狮子头,但上海的肉圆面讲究的是那一口 “酱油色的清汤”—— 清而不淡,鲜而不腻,刚好衬出肉圆的本味。 肉圆不是那种紧实得像乒乓球的口感,而是松软入味,透着酱香,入口即化。
搭配几片翠绿的青菜,色彩清爽,解腻提鲜。 这碗面吃的是情怀。 很多小囡(小孩)小时候不爱吃饭,家里大人就煮这碗面,肉圆拌饭或者拌面,那是童年最奢侈的美味,也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常味。
这碗面,爱的人爱死,恨的人这辈子不碰。 但在这张榜单上,它必须上榜 —— 毕竟,能征服味蕾的 “重口鲜”,才是上海面的隐藏实力。
正宗的大肠拌面,必须保留一点点肠油。 那一点脂肪在卤制过程中变得晶莹剔透,入口 Q 弹带甜,毫无腥味,反而把大肠的鲜香激发得淋漓尽致。 对于能接受的人来说,这碗面的 “香” 是具有侵略性的,吃完嘴角流油、齿颊留香,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这里我们要把榜单给到 “辣酱” 系列。 上海的辣酱其实并不太辣,更多的是鲜甜口带点微辣,是江浙沪人都能接受的 “温柔辣”。
切成丁的土豆、豆干、笋丁和花生米,炒成红亮油润的辣酱浇头,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口感 —— 土豆绵软、豆干筋道、笋丁脆嫩、花生香脆。 如果你想更豪华一点,就点一份辣酱大排面。 一块炸得外酥里嫩、拍得松松垮垮的大排,吸饱了酱汁,那是上海男人的加油站、打工人的能量包。 一口大排一口面,再喝一口红汤,从头到脚都透着 “适意”!
雪菜(雪里蕻)和大肉简直是绝配,一个咸鲜开胃,一个酥烂香浓,互补得恰到好处。 大肉通常是红烧的五花肉,肥瘦相间,炖得酥烂脱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而雪菜特有的咸鲜味,刚好中和了肉的油腻感,还能提鲜增香。
汤头因为融入了雪菜的鲜味和肉的油脂香,变得异常开胃,鲜而不腻。 这是一碗能让你连汤都喝干净的硬菜面,不管是正餐还是加餐,都能吃得满足又舒坦。
终于到了大家最关心的葱油拌面! 为什么只排第二? 因为第一名实在是太具象征意义了(稍后揭晓)。 但葱油拌面,绝对是上海面条的 “人气之王”—— 有人说它朴素到极致,却火了几十年,是上海人的 “本命面”:早餐吃它顶饱,宵夜吃它暖心,不管是老克勒还是年轻人,没人能抗拒那声 “滋啦” 的诱惑。
一碗好的葱油拌面,功夫全在细节里:葱油要熬得焦香而不苦,葱绿变焦黄,香气才够浓;酱油要调得咸甜适中,还要加少许糖提鲜;更讲究的店家,会加上 “开洋”(干虾仁)增鲜,鲜度再上一个台阶。 把面条煮透沥干,趁热淋上滚烫的葱油,只听 “滋啦” 一声,香气瞬间冲天,勾得人食指大动。
看似简单,却最考究功夫。 它不需要花里胡哨的配菜,单凭那一股子纯粹的葱香、酱香和面香,就足以征服你的味蕾,成为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味道。
排在榜首的,必须是这碗看起来最不起眼、最朴素的老上海传统阳春面。
它又叫 “光面”“清汤面”。 以前只要十文钱就能吃到,十文为一 “阳”,故称 “阳春”,自带一股市井烟火气。 为什么它是第一? 因为它是一切上海面条的底子,也是检验一家面馆功力的试金石 —— 没有复杂浇头掩盖瑕疵,汤头够不够鲜、面条够不够筋道、猪油够不够香,一口就能吃出来。
一把细面、一勺猪油、一撮葱花、一碗高汤,食材简单到极致,却最见真章。 高汤要清而鲜,是用鸡骨、猪骨慢炖而成;面条要细而筋道,煮后不烂不坨;猪油要香而不腻,点睛之笔就是它。 拌匀后,面香、油脂香、高汤鲜交织在一起,纯粹又治愈。
真正的老饕,进店先点一碗阳春面。 那种不加修饰的纯粹美味,是上海面条文化的灵魂所在。 它告诉我们:最高级的美味,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食材和最用心的烹饪。
浇头重要还是面本身重要?这大概就是南北方面食最大的分野吧。一个是面条本身的艺术,一个是烹饪调味的艺术。如果你面前摆着一碗陕西的油泼面和一碗上海的葱油面,只能选一个,你的筷子会伸向哪里?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