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小息肉竟會大癌變"的科普節目中帶大家重新認識了結直腸息肉,普及了結直腸息肉的成因、治療、預防,而在這裡,我又為大家匯總了相關的文字資訊,給大家帶來了滿滿的幹貨!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把我國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定為50~75歲人群。而40~49歲這年齡段的人群也不能放鬆警惕,因為現在結腸腫瘤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40歲之後的人群,無論有無消化道症狀,都要首次做一次腸鏡檢查。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結直腸息肉好發年齡在40歲以上人群,這可能與遺傳、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及習慣有關,日積月累,到了40歲以後就容易生長出來。早期的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只有長大了,表面血管受損,或者癌變了才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甚至便血。
結直腸息肉發病率越來越高,腺瘤樣息肉是癌前疾病,根據相關研究報導,95%的大腸癌來源於結直腸息肉,進展過程大約需要10年左右,而且起病隱匿,發病率高,也就是"小息肉竟有大癌變"的風險。通常結直腸息肉會經歷息肉-腺瘤-腺癌的演變過程,囙此,結直腸息肉的早發現、早切除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如何診斷結直腸息肉呢?
大腸鏡是診斷結直腸息肉的主要方法。大腸鏡是通過一根裝載著監視器的軟管進入體內直接查看大腸粘膜的情况,同時,因為直接通過監視器觀察,所以能够準確的瞭解結直腸息肉的分布情况及分佈特徵,囙此大腸鏡檢查是診斷結直腸息肉的最主要手段!
符合以下任何1項或1項以上者,都屬於結腸腫瘤的高風險人群,建議要及早篩查:
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
3、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4、同時具有以下2項及2項以上者
(1)慢性便秘(近2年來每年便秘在2個月以上);
(2)慢性腹瀉(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3)黏液血便;
(4)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近20年內,並在事件發生後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5)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6)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
當發現了結直腸息肉,常規要切除,而切除結直腸息肉的方法有很多,根據結直腸息肉的大小、形態、個數的不同,可以選擇腸鏡下切除並做病理檢查,以判斷結直腸息肉的性質。
但是,摘除了結直腸息肉不代表一勞永逸了,因為結直腸息肉容易復發,所以,我們既要定期大腸鏡檢查隨訪,又要調理預防復發!
平時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首先,根據相關研究,肥胖是作為大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囙此,對於肥胖的人群,要適當鍛煉身體,維持正常的體重。
其次,我們要改善生活習慣,也就是宣導綠色生活,如果有吸烟、飲酒等危險因素,會增肌結直腸息肉的風險,而適當的體育鍛煉則可以預防結直腸息肉。同時,"民以食為天",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結直腸息肉的重要手段,囙此,可以使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促進腸蠕動,减少毒素的堆積,除此之外,有相關研究顯示:食用糙米也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風險。而高脂飲食則對身體產生負擔,容易形成結直腸息肉。
而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比如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則要積極治療相關疾病,使其維持在正常水准。而據某些研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除了更容易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還有可能新增結直腸息肉的風險,囙此,也要根據情况,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總體來說,結直腸息肉是與飲食息息相關的疾病,適當的鍛煉、改善生活習慣、糾正基礎疾病可以適當的預防結直腸息肉的發生。
中醫可否用來預防結直腸息肉呢?
除了這些管道外,還可以正確的使用中醫中藥來改善自己的體質,及時預防結直腸息肉!
《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體質的强弱、陰陽、虛實的偏頗,是導致發病與否的重要因素,結直腸息肉也是一樣的,中醫認為此類患者大多數脾虛體質,加上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停阻滯氣機,氣滯血瘀,濕瘀互結而成息肉,所以平時就要顧護脾胃,健脾益氣,祛濕活血。
推薦藥膳:五指毛桃薏苡仁田七湯
資料:五指毛桃30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田七5克,瘦肉300克(2人份)
做法:藥材洗淨備用,瘦肉洗淨焯水,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煲60分鐘,加入鹽調味。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活血
適合人群:脾虛濕瘀,結直腸息肉反復發作者的預防調理。
五指毛桃性平微溫,味甘,歸肺、脾、胃、大腸、肝經,具有益氣健脾、祛濕化痰、舒筋活絡的功效;薏苡仁性凉,味甘、淡,歸脾、胃、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田七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經,能散瘀止血;四者搭配一同煲湯,健脾益氣,祛濕活血,適合脾虛濕瘀,結直腸息肉反復發作者用作日常預防調理。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綜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科技,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届嶺南名醫""首届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週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