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是範冠傑教授開創性提出的中醫理論。團隊多年的研究及實踐,成書《哲學中醫—"動-定序貫範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運用哲學來解讀中醫,通過中醫來驗證哲學。通過本專欄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讓中醫從業者開拓思維,提高臨床水准。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大科主任,學術帶頭人範冠傑
脂肪肝,顧名思義肝臟被脂肪包裹,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本病的病因大多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素體痰濕、外感濕熱等相關。脂肪肝屬於代謝性疾病,常合併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多與"三高"相伴。肝臟脂肪的堆積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範冠傑教授以"動-定序貫範氏八法"純中醫治療脂肪肝有良好的療效。
病案舉隅
羅某,男,30歲,平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性情急躁,口幹口苦,脅肋脹痛,體型偏胖。自訴脂肪肝病史5年,現未服用藥物治療,平素無抽烟、飲酒嗜好。近期外院查腹部彩超提示:中度脂肪肝;血脂偏高。肝功、腎功正常。範冠傑教授接診後,考慮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醫診斷屬於脅癖,辨證為肝鬱脾虛,濕熱瘀阻。以疏肝健脾,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為法進行處方用藥:
柴胡10g,白芍30g,薄荷10g(後下),牡丹皮30g,綿茵陳30g,車前草30g,蒼術10g,薏苡仁30g,關黃柏15g,莪術10g,丹參30g,甘草5g,布渣葉15g,連翹15g,淡竹葉10g。共14劑,每日1劑,中藥以3000ml水煲至2000ml,每日代茶頻服。同時囑患者加强飲食與運動治療,每日堅持運動1小時。
服14劑藥物後,精神好轉,口幹口苦、脅肋脹滿減輕,脾氣急躁稍减,大便偏爛,舌質暗,舌尖偏紅,苔黃膩,脈弦緊。肝氣鬱結稍减,原方薄荷减量至5g;易丹參為赤芍加强祛瘀兼清鬱熱;大便偏爛,口幹,去布渣葉、淡竹葉,加葛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加白術加强健脾利濕之功。共14劑,每日1劑,中藥以3000ml水煲至2000ml,每日代茶頻服。
共服28劑藥物後,複診症見:精神好轉,倦怠乏力、口幹明顯減輕,口苦消失,無明顯脅肋脹滿,納眠可,二便調。病機同前,續服前方。
此後患者仍堅持服藥近3月,性情急躁減輕,餘無特殊不適,體重共下降5kg,複查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消失,血脂正常。
結語
本案例患者青年男性,平素精神緊張、思慮過度、飲食失節,脂膏留積於肝,導致肝臟功能失調、疏泄不利,發為肝癖。本病病位在肝,兼夾濕、熱、瘀。治以標本兼治為則,以疏肝解鬱,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為法。運用"動-定序貫範氏八法",選用"疏肝、清濕熱、活血"的中藥藥串。即柴胡、白芍、薄荷、牡丹皮疏肝解鬱;茵陳、車前草、蒼術、薏苡仁、關黃柏、布渣葉清熱利濕;莪術、丹參活血化瘀。並根據"法隨證立,方由法出"的原則,用藥也隨相應證型呈動態變化而調整。
"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根植於傳統中醫理論,心學作為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中"知行合一"思想是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內涵就是理論指導實踐的另一種說法。脂肪肝屬代謝性疾病、生活方式疾病,良好的生活方式轉變是治療疾病的基礎,囙此範教授在治療過程中,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更突出健康宣教的作用,同時範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自我健康管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以身作則宣導患者進行積極的生活方式管理,將醫生的健康宣教知識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上,更好的進行醫患互動,關愛患者,即心學中"知行合一"的體現。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哲學中醫—"動-定序貫範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一書,就是運用古今中外各種主流的哲學思維方式,探討中醫理論的重塑和構建,是中醫理論突破的全新嘗試,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鮮活範例。《哲學中醫》理論來源於臨床,又高於臨床,並指導臨床運用,本書系統闡述了範冠傑教授的臨床醫學思想,也是範教授臨床經驗之總結。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王一婷
執行編輯:何明坤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