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在人類世界裡面是通行的法則,但是在動物世界裡面,也同樣適用。例如獅子,一提到它們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百獸之王",它們依靠捕食大部分的蹄類動物,可以說是典型的"靠山吃山"了。
然而世界稀奇古怪的事情不少,非洲除了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之外,也有浩瀚無邊的大沙漠,在納米比亞西岸的納米比沙漠中,就生存著這麼一種獅子,它們卻過著"漁夫"的生活。
納米比沙漠的獅子
"靠海吃海"的沙漠獅群
由於沙漠乾旱缺水,植被很少,所以自然就沒有多少蹄類動物,於是很多人都在猜測,作為食量巨大的獅子,是怎麼在這片荒凉的地方生存下去的?後來人們研究發現,正是納米比沙漠的邊緣,與大西洋相連,而這條海岸線則給獅子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海洋動物在水裏很靈活,但是到了岸上就顯得十分笨拙,這也讓獅子的捕獵變得十分順利。
海岸上的海狗
海狗是獅子最常吃的一種食物,它身上有著厚厚的脂肪和肉質,對於獅子來說,這就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當然,獅子的食物來源不會這麼單一,但是大多數都與海洋相關,比如有時候獅子也會吃擱淺鯨魚的腐肉,捕食白胸鸕鷀等海鳥。
或許對人類來說,這是一片被稱為"骷髏海岸"的恐怖之地,但是對於獅子來說,它們靠著這條海岸線,勉强征服了納米比沙漠。
海濱之狼,獵魚為生,"山珍"當零食
世界上也存在這麼一種狼,但是與納米比沙漠的獅子相比,它們的食物來源更加豐富,可以說是"山海通吃",這是一群生活在海濱的狼群,以加拿大溫哥華島的海濱狼群最為有代表性。
溫哥華島的面積並不算很大,但是其與周圍的些小島卻共同組成了一條延綿的生物帶,在這裡生活著多種動物,其中作為食物鏈上層的狼群,則如"幽靈"一般徘徊在島嶼的海岸線上。
海濱之狼
嚴格來說這種狼屬於溫哥華島狼,是灰狼的一個亞種,體型中等,從嘴巴到尾部的身長約在1-1.5米之間,身高60-80釐米,體重在30-60千克之間。毛色通常為灰色、黑褐色等等。它們的腿部和背部有强健的肌肉,使得它們有很好的耐力,即便以1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走,也能不停留一直走十幾公里。
在捕食或者追逐獵物的時候,最高時速能够達到65公里,群起捕獵的話效率很高。
在這片區域裡面,雖然島嶼島之間存在很多障礙,但是狼是一種具有高機動能力的動物,在它們的行進路線中,很少有天然屏障能够阻擋它們前進的脚步,即便是島嶼之間的海峽,也照樣能够穿過。
或許是在海邊生活久了,這裡的狼各個都是游泳好手,為了果腹,它們會來回穿梭在各個小島之間,捕食能够見到的大部分動物,包括水裏遊的和地上跑的。
擱淺的魚
海濱之狼90%的食物都來自海上,它們就像是荒島上的落難者一樣,在海邊搜尋任何能够吃的食物,海豹、水獺、蛤蚌、蟹、鯡魚卵等等,人們常常能够在這些海岸上找到各種海洋生物的殘骸,這些殘骸不像是自然死亡或者擱淺後死掉的,所以很容易就能推斷出是海濱狼群的"傑作"。
另外10%的食物獲取起來就比較艱難了,畢竟是島嶼,陸生野生動物不多,比如兔子之類的齧齒類動物只能當成是日常的零食。
饑腸轆轆的孤狼
饑腸轆轆,海濱之狼生存狀況也不樂觀
不要以為這些狼群生活在海邊,就有享之不盡的海鮮,實際上它們常常要餓肚子,甚至因為吃不飽的原因,加上身上總是濕漉漉的,看起來就像是好幾個星期沒吃飯,一副饑腸轆轆的樣子。
由於缺乏食物,以及飲食結構等原因,生活在海濱的狼,其體型要比加拿大其他地方的狼小很多,差距甚至能够達到20%以上,看起來就像是中型的德國牧羊犬一般。
海岸上的狼
狼每餐能進食十幾公斤的肉類,而在海岸上如果沒有捕獲到大型海洋生物的話,它們是吃不飽的,與生活在陸地上的狼不一樣,它對海洋的依賴性很大,而靠海為生幾乎沒有大型的獵場需要動用狼群去捕獵,所以海濱上的狼通常都是單獨行動,如同一個拾荒者一樣在海邊搜尋任何能吃的食物。喪失了集體捕獵的優勢,海濱之狼更像是一個孤獨的"荒野求生者"。
兩頭小狼崽
除了食物的原因,海濱之狼同樣也受到盜獵的威脅,相較於內陸上的狼來說,它們顯得更加被動。生活在海島上的狼群,海邊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所以這些狼群經常會到海邊巡視,這已經成了它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如果獵人躲在船上,就能輕而易舉地擊殺它們,這使得狼群經常生活在危機中。
曾經它們遍佈溫哥華各島嶼,如今只剩下北部才有,而且這些年它們的數量一直在减少,情况不容樂觀。
(關注我,瞭解動物知識,喜歡請給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