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十年前的我,以为财务的巅峰就是把资产负债表调平、把税务风险降到零、把月结时间压缩到48小时内。
直到那天,在EMBA开学典礼上,教授问了一个问题:“在座有多少人是公司里最后一个知道新产品要上市的?”——全班哄笑,我却笑不出来。因为举手的,包括我。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不是不够专业,而是太专业了。专业到被困在Excel的格子里,成了公司最熟悉的“局外人”。
我们财务人有个通病:追求确定性。每一笔分录都要有凭证,每一个数字都要能追溯,每一项预算都恨不得提前三年锁定。
可问题是,市场不讲会计准则,客户不在乎毛利率,老板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赚钱”。当我们还在纠结费用归属时,市场部早已砸下千万预算跑通一个爆款模型。
这种割裂感,在EMBA的第一堂战略课上被彻底击碎。一位来自消费品公司的同学分享:他们用A/B测试一天迭代五版广告素材,而我们财务部门还在为一笔5万元的推广费争论三个星期。
不是我们错了,而是我们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他们是在“创造未来”,我们在“核算过去”。
很多人以为读EMBA就是为了拿个学位、混个圈子。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上了第一门《行为经济学》。
教授让我们模拟投资决策,结果发现:即便是MBA背景的高管,在面对“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时,照样被心理偏差牵着鼻子走。那一刻我震惊了: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分析”,可能只是情绪包装过的偏见。
更颠覆的是组织行为学课。我第一次意识到,财务部之所以总被吐槽“死板”,不是因为我们原则性强,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共情式沟通”。我们习惯说“不行”,却不解释“怎样才行”。
EMBA最狠的地方,就是逼你跳出专业茧房,去听不懂的课、和不同行业的人辩论、在陌生领域出丑。这种“认知不适”,恰恰是成长的开始。
现在的我,不再只看利润表,而是学会了问:“这个产品解决了什么用户痛点?”
我不再只盯着预算执行率,而是思考:“这笔投入能否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最让我自豪的是,去年我主导推动了一项业财融合项目:把销售预测数据与资金流模型打通,提前3个月预警现金流风险,帮公司规避了一次供应链断裂危机。老板说:“你终于不只是会计,而是合伙人了。”
这,就是跨界学习带来的质变——从“支持业务”到“驱动业务”,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引擎”。
如果你也厌倦了当“数字民工”,渴望在会议室里拥有真正的战略话语权,那么,请勇敢走出那个由凭证、公式和审批流构筑的舒适区。
EMBA不会立刻让你升职加薪,但它会重塑你理解商业的方式。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算得更快,而是——为什么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