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0年初,朋友圈里全是“在家办公也能高效”的励志帖吗?可没过几个月,画风突变——“工资发不出了”“下一轮融资黄了”“团队解散通知”。
三年过去,疫情虽退,但它的“后遗症”却在资本市场上持续发作。投资人捂紧钱包,创业者焦头烂额,融资环境比冬天还冷。
作为一名深耕商业战略多年的知识博主,我最近旁听了一堂清华EMBA的《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课,听完直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原来我们以为的“融资难”,只是没看清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过去,投资人看的是“想象力”——PPT讲个故事,用户增长曲线拉得够陡,就能拿到千万估值。
但现在?一位红杉背景的EMBA讲师直言:“现在投项目,第一问不是‘能不能成’,而是‘能不能活’。”
没错,资本的偏好已经从“高增长”转向“强韧性”。麦肯锡2023年报告显示,76%的投资机构将“现金流稳定性”列为首要评估指标,而不再是DAU或GMV。
这意味着,曾经靠烧钱换市场的模式基本被判了死刑。就连某头部生鲜电商的CFO在课堂上苦笑:“我们现在见投资人,开口第一句是‘我们已经实现单城市盈利’,而不是‘我们下个月要扩张十城’。”
有趣的是,EMBA课堂上一个小组模拟融资路演时,教授突然打断:“你们BP写得很好,但有没有想过,融资的本质不是拿钱,而是嫁接资源?”
这句话点醒梦中人。如今真正聪明的企业,不再把融资当成“救命稻草”,而是当作“战略升级工具”。
比如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在B轮融资时主动引入产业资本而非纯财务投资,虽然估值低了15%,但却拿到了下游龙头企业的订单保底协议——这比多融几千万现金更有价值。
课堂案例显示,2022年以来,超过40%的A轮以上融资都带有“资源绑定条款”。换句话说,投资人也在进化:他们不仅要分蛋糕,还想一起做菜。
那么,普通企业怎么练出“抗冻体质”?根据课程提炼的“五力模型”,我帮你划重点:
一是“造血力”:别再幻想无限输血,先证明自己能赚钱;
二是“叙事力”:讲好“韧性增长”故事,取代“颠覆式创新”老套路;
三是“匹配力”:找投资人要像找对象,价值观不合迟早分手;
四是“节奏力”:别等快断粮了才融资,最佳时机是“看起来还不需要的时候”;
五是“反脆弱力”:设计多种退出路径和备选方案,黑天鹅来了也不慌。
一位学员分享的真实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在疫情最严重时逆势完成融资,秘诀居然是——提前一年上了EMBA,认识了关键投资人,并在非正式交流中建立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