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每天忙得像陀螺,但抬头一看,还是原地打转?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做了八年财务,报表闭眼都能画,升职却遥遥无期。直到我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动态:“读完EMBA,我辞掉了总监,开始创业。”配图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红砖楼,阳光正好。那一刻,我心里“咔”地响了一声。
这不是鸡汤,也不是营销软文。我要讲的是几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和你我一样普通,却因为一个决定,彻底改写了职业剧本。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听起来“很正经”、实则暗藏能量裂变的项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
说实话,当初选EMBA,我也走过弯路。打开网页,满屏都是“清北复交”,但我很快发现:顶级名校固然耀眼,可课程太宏观,落地难;而一些商学院又过于“速成化”,听着热闹,干货稀薄。
直到深入了解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我才明白什么叫“精准狙击痛点”。
这所由财政部直属的学院,背靠国家政策视野,手握实务一线资源。它的EMBA不是教你“怎样做PPT汇报”,而是直面“企业生死线”——战略重构、业财融合、数字化转型、合规治理……每一门课都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企业运行的深层肌理。
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学生不是清一色高管,而是来自审计、科技、制造、医疗、文创等不同领域的“跨界拼图人”。思想碰撞之激烈,堪比《奇葩说》现场。
林薇,前某大型国企成本会计,现在是一家智能制造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她跟我说:“读EMBA之前,我以为我的天花板是‘总账’;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我该操心的是‘估值’。”
这句话让我愣了三秒。
她在课堂上第一次系统接触“商业模式画布”,突然意识到:自己天天算的成本数据,其实是重构产品定价的核心武器。她拉着几位同学组队做了一个“基于动态成本的智能报价系统”项目,没想到竟被一家VC看中,直接孵化成了公司。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终于学会了用老板的眼光看问题。”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而这,正是SNAI EMBA最厉害的地方——它不培养“执行者”,它锻造“决策者”。
再说个更猛的:李哲,程序员出身,外号“代码狂魔”。他在BAT干了十年,技术一流,但每次开会,只要涉及预算、ROI、组织架构调整,他就自动静音。
“我觉得我不是不会说,是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聊什么。”
进入EMBA后,他第一次系统学习了“财务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他说:“原来不是业务部门在瞎搞,是他们有一套逻辑,而我之前完全不在那个语境里。”
一次小组案例分析,他用技术思维拆解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连教授都说:“这角度,我们教了二十年没见过。”
如今,他已经转型为某AI公司的产品战略负责人。他说:“EMBA没教我写代码,但它教会我,怎么让代码值钱。”
你看,这哪是什么普通的“在职进修”?这是认知系统的全面刷新,是社交网络的高阶跃迁,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自我重启”。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你不会只是“听课”,你会被卷入一场关于未来、关于价值、关于选择的深度思辨。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辩论、每一场私董会,都在悄悄重塑你的决策基因。
如果你也厌倦了重复劳动,渴望跳出执行层的泥潭;
如果你正站在职业岔路口,犹豫要不要“赌一把”;
那么,请认真考虑这个可能性——
不是所有EMBA都能让你跨界成长,但这里的每一个夜晚,都有人在悄然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