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开餐厅做餐饮。本地人和外地人做出来的餐饮,会是一样的味道的么?
大概率,还是会有区别的,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时候,这种东西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比如说,以前有个中文说得很溜的加拿大人大山,跟姜昆学说相声,那叫一个顺溜啊,但是,他中文说得再好,就是没有那个相声的味,这真的就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可改变,也是学不来精髓的。
现在都在说在上海很难吃到正宗味道的本帮菜的了,包括很多的老字号,也是都走样了,据说是老师傅退休,学徒们没有把师傅的本事学到手,也说是学徒们少有上海本地人,就像让外地人去唱沪剧,总是唱不出来那个韵味的。
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新场古镇的“鸡汤豆腐花”了。
在我还没有到过新场古镇之前,我就知道那里的知名度最高的小吃“鸡汤豆腐花”了,因为上海电视台的几档节目,像《人气美食》啊,《名医养生》啊之类的,都介绍过,除了记者是实体店探访过,还请过老板到演播厅现场操作示范过,至于短视频平台上,网红打卡的视频更是多了。当然了,他们介绍的这家,叫作“张记”,老板是本地人。还记得顾竹君老师也来插过一脚,她在镜头里说,她每次到新场古镇都要特意去吃这家的鸡汤豆腐花,鲜是鲜得来。
几年前我总算是去了新场古镇,也慕名找到了这家“张记”,我们吃了他家的鸡汤豆腐花和荠菜大馄饨,确实是名不虚传,我们都很满意。
去年吧,我们又去了一次新场古镇,好家伙,冒出了好多家的“鸡汤豆腐花“店铺,我也看到过网友们的帖子,说新场古镇的鸡汤豆腐花,唯有这家“张记”是正宗,本地人开的,其他的都是外地人跟风的,都不好吃。
只是,才是下午,那家“张记”的鸡汤豆腐花和荠菜大馄饨居然都已经卖光了,我们就去吃了旁边的另外一家,招贴上说也是上过《人气美食》的。
果不其然,这哪是什么鸡汤豆腐花啊,一言难尽,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不是我一个人觉得不好吃,而是我们都觉得不好吃。
别看只是一碗小小的鸡汤豆腐花,也是有技巧的。也就像那家“张记”老板一直在吆喝的那样“本地人开的,本地人开的”,好像是在传递某一种信息,就看听者怎么来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