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调房里的冰可乐与冰镇啤酒成为夏天的“续命标配”,老中医却递来了温热的白酒:“《黄帝内经》讲‘夏三月,使气得泄’,适度饮用温性白酒,蕴藏着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这一看起来反常识的养生观,源自对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双重印证。《黄帝内经》中“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的核心,强调通过“使气得泄”排出体内积滞,而现代人因长期依赖空调、缺乏自然排汗,反让“虚邪贼风”滞留体内。中医五行理论指出,肝心主“制热”,肺肾司“制冷”,夏季本应是肾水系统自然启动、微汗排浊的时节,冰饮与低温环境却抑制了这一平衡。这时候,温性白酒的独特价值显现,以中国清香型白酒鼻祖汾酒为例,其“清蒸二次清”非遗工艺酿出的酒体,因发酵周期短、杂质少,入口温而不燥,恰好契合“以热制热”的养生逻辑,适量饮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通过自然排汗排出代谢废物,实现“使气得泄”的养生目标。
图/醉美杏花村
这份传统智慧在今夏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在上月举办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84岁的营养学泰斗孙树侠以《顺时而饮 梅酒养颜》为题,揭开了杨梅与汾酒结合的养生密码:“杨梅作为‘夏季圣果’,富含维C与花青素;汾酒遵循‘清蒸二次清’工艺,酒体纯净。二者相遇,既合《黄帝内经》‘夏养蕃秀’的时令之道,又通过‘酸甘化阴’的中医理论,为女性提供天然养颜方案,每日小酌一杯杨梅汾酒,可借酒性通络促进营养吸收,实现抗氧化与滋阴润燥的双重功效。”
与此同时,专家特别提醒,夏日饮白酒需遵循“四不原则”:不冰镇,低温会抑制醛类挥发,增加负担;不混饮,避免加速酒精吸收;不空腹,需食物铺垫;不过量,要严守健康边界,而这些原则既是对《黄帝内经》“法于阴阳”的传承,也是现代营养学的科学呼应。 文/本刊记者 秦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