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旅行者来说,一个地方美食的吸引力,绝不亚于自然景致和人文历史。千百年来,百色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和发展了属于百色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和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理、气候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百色的美食文化大体上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右江河谷的平果、田东、田阳和右江区。
这一片区从历史上就是水稻主要产区,农业生产发达,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一带的名优特产,除了水果蔬菜之外,最有名气的当然要数田东的七里香猪了。
七里香猪,因主产于曾经的田东县七里区(今祥周镇一带)而得名。此猪体型小巧,成年猪体重约60至80公斤,主要食用玉米、红薯、野菜、米糠等天然饲料,其肉质细嫩、皮薄骨小、无腥膻味、香味浓郁。在广西,田东的七里香土猪品种不仅名气响,而且很受食客的欢迎。逢年过节,或者是请客送礼,烤乳猪、腊肉腊肠、香猪扣肉十分走俏。
细数右江河谷的名吃,还包括百色城区的蓝刀鱼生、平果的四块鸡、田东的原生荷叶包裹着土鸡蒸制、田阳的烧鸭粉等,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蓝刀鱼生,以澄碧湖名产蓝刀鱼为食材,经细腻刀工将仅重几十克的小鱼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配以紫苏、薄荷等佐料,呈现入口脆嫩化渣的独特风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田阳烧鸭粉,当地人用皮酥肉嫩的烧鸭搭配米粉。这种饮食形式源于20世纪80年代田阳民间,现已成为市级非遗。一碗烧鸭粉能被列入非遗名录,必有其过人之处。
百色饮食地图的第二大板块,是西南部的德保、靖西和那坡。这三个县(市)不仅语言相通,风俗相似,饮食习惯也都非常近似。
靖西产大香糯,大香糯具有米粒饱满、天然香浓、口感软糯、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制作五色糯米饭和糍粑、粽子、煎炸食品的上乘食材。因而被誉为“广西第一糯”,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由于靖西、德保、那坡一带多为喀斯特山区,水田多为碱性土质,灌溉用水也是碱性水质,富含硒、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特别适合香糯的种植。当地人吃香糯的做法多种多样,但最经典的吃法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五色糯米饭,用枫树叶、红蓝草、紫蓝草、黄饭花等天然植物染料,将糯米浸泡成黑、红、紫、黄等颜色,加上白原色,制成五色饭,主要用于祭祀和食用,寓意五福吉祥。
香糯的第二种吃法是包大香粽,用香糯包裹绿豆、板栗和五花肉,以粽叶包扎,或咸或甜,是春节和端午节最受青睐的食物。
此外,香糯还用来做糍粑,包入花生芝麻馅,或炸或蒸,香而不腻。用香糯做成的香糯糕、“翻猪肚”、酿甜酒、煮八宝粥等,也是当地很受欢迎的传统美食。
来到靖西、德保、那坡,人们的味蕾都会被当地的一种食物征服,那就是无处不在的酸品。这里的酸品也叫酸嘢,意为酸东西。在这里,各种水果,各种菜,各种瓜,各种香料诸如生姜、大蒜、藠头,都可以腌酸,制成可口的酸嘢。离开时,总忘不了要拎上几罐,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在靖西,还有一种美食让当地人竖大拇指,那就是大麻鸭。这种鸭子之所以叫大麻鸭,是因为它个头比较大,熟鸭一般能长到四至五斤,但吃起来丝毫不影响其肉质细腻、香甜纯正的口感。
这一路不能少了德保的猪血肠,用猪血混合糯米灌入猪小肠,蒸煮后煎香,口感香滑细腻,回味无穷。通常,县城的响水街为集中销售地,当然,不知从何时起,猪血肠也悄然上了星级酒店的餐桌。令德保人骄傲的还有蛤蚧酒。早年,人们从石山缝隙中捉来蛤蚧,用当地产的糯米酒放入陶瓷缸中浸泡,数年后装瓶饮食,据说能壮阳健体,延年益寿。除了酒,德保还盛产茴油,当年产的天保茴油,就曾畅销法国,成为巴黎香水的灵魂。
百色的西北五县,指的是凌云、乐业、隆林、西林、田林。这五个山区县都有一种本事,就是做熏腊肉。每年入冬,这几个县的高山顶上往往会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时候便是腌制腊肉的最佳时节。在这一带,居住在高山上的汉族人常炫耀说,他们做腊肉的食材很是过硬,肉很好吃。在桂西北,不仅是高山上的汉族人,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养殖三牲六畜的高手。自然而然,制作腊肉、牛干巴、辣椒骨之类的干货,其食材也是自给自足的。
在西北五县,有不少响当当的美食,其中,包括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隆林黑猪、隆林黑山羊、西林沙糖桔、西林姜晶、田林渡笋、田林灵芝、乐业黄牛、乐业猕猴桃、凌云白毫茶、凌云乌鸡、凌云牛心李,以及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西林麻鸭等等。
在西林、隆林的壮族村寨,人们过年时必做黑粽子。这里的黑粽并不是用黑糯包扎,而是用糯米穗杆烧成炭灰,再放入糯米中一起舂碓,使炭灰与糯米充分搅拌,直至使米粒染成灰黑状,再包入猪肉、饭豆或板栗等,放入大锅中熬煮十余个小时。这种黑粽子不仅味道醇厚,满口留香,而且可以自然保存十天半月,不馊不坏。
如果你来到隆林苗家做客,苗家人必然会宰羊,做一道地道羊瘪汤,让你吃了三生难忘。于是,有人便把隆林德峨的羊瘪汤列为百色惊悚菜肴之首。
德峨苗族的羊瘪汤,以羊肚和小肠中未消化的草料汁液和胆汤为汤底,加入内脏、韭菜等熬煮,汤色青绿,气味浓烈,因而也被称为百草汤。羊瘪汤被认为是苗族传统药膳,百草皆药,若放入山辣椒,苦辣掺杂,草料汁液可清火解毒、温补肠胃,为招待贵客的最高礼遇。如今,经改良后的羊瘪汤,在大厨们的精心烹调之下,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城乡的餐桌上。
在百色城乡烟火缭绕、人声鼎沸的烧烤摊上,熟客往往很容易就能点到另一种惊悚烧烤,它就是爆浆烤猪(羊)眼。烤猪眼被认为是百色暗黑料理代表,烤至焦脆趁热后整只送入嘴中,一口咬破后发出噗的一声,满口爆浆,口感外酥内滑,惊心动魄,刺激解压,被本地人视为最具特色的宵夜。
在句町国故地西林县,因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多种饮食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于是在美食方面撞出了另一种“惊悚”的火花。
除了羊瘪汤和爆浆猪眼,西林多民族聚居的环境,孕育出了极具视觉与心理冲击力的“糜蠛”。糜蠛的惊悚点在于,它是用旧饭或残汤与酸菌种放进坛中,使其长期发酵而生成的酸性糊状物,颜色浑浊、质地黏稠,常与河螺蛳、干鱼仔或动物血浆搭配,熬煮成汤,散发出浓郁香酸的发酵气味。食之口感酸爽,增进食欲。糜蠛,当地壮语音译得名,已被列入《广西传统名吃志》。
西林人还吃一种叫九香虫的小昆虫,因其尿液有毒且奇臭,民间又叫臭屁虫,别称句町虫。每年夏天,人们到山林中觅捕九香虫,要么生吃,要么油炸,招待宾客,赛过山珍。
生吃九香虫还不是西林完全版的“句町神虫宴”,传统的虫宴还要有包含沙巴虫(水蜈蚣)、水蜻蜓、水蟑螂、竹虫、柴虫、蝗虫等罕见昆虫,或油炸或爆炒,要保留完整虫体结构与复眼等细节。在西林,敢不敢尝试一下“句町虫宴”,也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态度。
西林的“惊悚菜肴”源自句町古国饮食遗风,体现各民族“靠山吃山”的生存哲学,如今已作为西林旅游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作者:黄佩华
编辑:黄浩刚
审核: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