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六安
六安篮茶制作技艺
01
基本情况
六安篮茶始得名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08年前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屠隆著《考槃馀事》:“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从明代发端,至清光绪以前,盛极一时,早已名扬天下,得到海内外品茗者的追捧。据史料记载,民国21年就有“六安篮茶”茶号47家,民国22年“六安篮茶”产量已达2000担。
六安篮茶属于黑茶中的历史名茶。以六安市的金寨、霍山、裕安区三地茶农采摘雨前上上嫩芽,拣选加工后的六安篮茶为上品。此处为大别山腹地,海拨600米以上,峰峦叠翠,溪涧遍布,云雾缭绕,竹木成海。金寨茶叶种植和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北的茶区之一,昼夜温差大,茶树新梢生长慢,山中兰花、杜鹃花与茶树争相为伴,茶叶浸润在鲜花中,形成了六安篮茶独特的地域香。
六安篮茶因为战争原因于1943年停产,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组织茶叶专家,茶叶加工企业,深入挖掘六安篮茶的传统制作工艺,研发适宜于现代生产加工的篮茶工艺,并于2014年恢复六安篮茶的生产。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大量引入黑茶制作高科技人才,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生产制作工艺及成品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度调查研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的赋能下,和黑茶制茶大师丁深根的现场指导下,秉承古法,大胆创新,所制作的六安篮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02
主要做法
(一)构建非遗保护体系,打造活态传承场景
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六安篮茶非遗保护工作小组,由六安篮茶市级非遗传承人林兴毅牵头负责,在六安篮茶生产过程中,以师授徒的方式进行非遗传承教学,现已培养有邓德超、林思颖、周玲等一批亲传弟子。在传承过程中重视非遗的数字保护,对现有的非遗传承所用的传统工具、非遗工艺制作流程、非遗历史、人物等用影像、录音、文字做好记录保护,形成非遗档案,并由专人保存。公司内现已建有六安篮茶非遗体验中心,中心定期向公众开放,展示有六安篮茶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制作道具,以及现场实景体验。中心也已成为六安篮茶主要传习场所,除了日常师带徒培训等,也会邀请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跟随市级非遗传承人林兴毅学习了解六安篮茶的历史和非遗技艺,进一步宣传和扩大六安篮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安篮茶体验区摆放的传统制茶木模具
(二)多维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
积极参加文旅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并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23年,先后参加了“红色大别山 非遗看六安”活动展示、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国际茶日皖美茶乡”暨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非遗进景区等活动,现场向广大游客展示非遗产品六安篮茶,累计发放500多份宣传资料。2024年,参加了安徽省博物院组织的非遗集市活动,全省38个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一堂,六安篮茶作为六安市非遗项目,在集市上大放异彩。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展位前人潮涌动,宣传效果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六安篮茶的品牌影响力。
(三)深化“非遗+”融合发展模式
在2023年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展、绍兴茶文化节(绍兴茶叶博览会)上,由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送展的六安篮茶1号毛尖荣获一级达标产品称号,受到海内外茶客的好评和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的采访。在第三届安徽国际茶旅大会上,六安篮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兴毅,与全国劳模陈先志等其他九位同志一同获得“金寨县茶业十佳新农人”光荣称号。与会领导和代表纷纷在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驻足品茗,对六安篮茶的醇香口感大加赞赏。
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采访
(四)积极参加非遗进高校活动
2024年6月,参加了由金寨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了合肥师范学院,与在校师生进行了六安篮茶的非遗制作技艺的交流;2024年10月,由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安徽艺术学院拉开帷幕,六安篮茶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林兴毅和金寨县其他几名国家、省、市、县级的各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一起参加了活动。
向皖西学院摩洛哥留学生
介绍六安篮茶非遗制作技艺
03
取得成效
(一)荣誉成果突出
六安篮茶备受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与重视。六安市政府多次组织相关活动,召开黑茶生产座谈会,并安排各级部门前往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开展非遗调研。2023年11月,六安篮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技艺传承的肯定,更标志着六安篮茶在非遗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二)国内外知名度显著
通过积极参与各类非遗宣传活动与展示,六安篮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在此过程中,茶旅融合效应显著增强,来自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游客纷纷慕名前往公司,亲身感受六安篮茶的魅力,品尝其独特风味。如今,六安篮茶已成为各旅行团参观后的热门伴手礼,更在海内外茶友中赢得青睐,成为备受追捧的收藏品与日常饮品。
(三)影响力广泛且深远
六安篮茶的影响力已延伸至教育科研领域。省内外众多中小学生走进公司,参与非遗制茶体验活动,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六安篮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历史。同时,高校也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皖西学院、郑州中原广播传媒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带领学生,多次前往公司开展六安篮茶非遗课题研究,并产出一批优秀的课题报告,为六安篮茶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04
经验启示
(一)政府主导,多元协同
政府重视是非遗保护的坚实后盾。六安市人民政府聚焦六安篮茶,召开黑茶座谈会,组织调研,还搭建平台,让六安篮茶在各类活动中展示风采,吸引各界目光,为其传承发展打开局面。
(二)活态传承,数字保护
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数字化保护。以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为例,专门成立有关机构,梳理传承脉络、挖掘文化底蕴。同时,借助影像、录音和文字记录六安篮茶非遗的过往与现状,建立档案,助力其持续传承。
(三)产业造血,市场融合
把非遗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非遗生命力。六安篮茶将非遗与产业融合,产品走进市场,收获经济效益,得以更好传承。如今,它成为茶友的心头好、旅行团的热门伴手礼,走进千家万户,实现非遗的普及与推广。
(四)跨界联动,全域渗透
积极融入文旅领域。六安篮茶借助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走进景区开展推介与展示活动,向广大游客呈现六安篮茶的文创产品与成果。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和体验中心,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六安篮茶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这种跨界联动的模式,让六安篮茶在文旅融合中得到更广泛传播,拓展了六安篮茶非遗的影响力,为非遗传承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路径。
下一篇:绿韵润沙坪,青春助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