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起晚了,急急忙忙想煮碗面条垫肚子。手忙脚乱烧开水,抓了把挂面往里一扔,转身去切葱花的功夫,锅里已经结成了一团 —— 筷子搅半天也分不开,最后吃着跟面疙瘩似的,黏糊糊堵在嗓子眼,那叫一个憋屈。
后来跟我妈打电话抱怨这事,老太太在那头乐了:“你这孩子,煮面条哪能这么糊弄?水开了先滴两滴油,面条煮出来根根都精神。” 挂了电话我就试了试,还真神了。现在想想,这不起眼的小窍门,藏着多少人厨房里的智慧啊。
记得小时候看姥姥煮面,铝锅底刚冒小泡,她就从油罐里舀出一小勺菜籽油,手腕轻轻一斜,油星子在水里打了个转,瞬间散开。然后才把晒干的手擀面抖落抖落放进锅,竹筷子在锅里划两个圈,面条就乖乖散开了。那时候总蹲在灶台边问:“姥姥,倒油干啥呀?油不是炸东西的吗?” 姥姥总是边往灶里添柴边说:“傻娃,这油啊,是给面条搭个桥,不让它们扎堆儿。”
后来自己过日子,试过各种面条 —— 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宽宽大大的裤带面,还有超市里买的速冻湿面。发现不管哪种面,加点油确实能解决粘连的问题。有次买了那种粗圆的碱水面,没倒油煮出来,捞起来全粘在一块儿,用筷子扒拉都费劲。后来学乖了,水烧开后先滴几滴橄榄油,再下面条,煮好后挑起来,面条滑溜溜地在筷子上打卷,看着就舒心。
其实刚开始也犯过迷糊,以为倒油越多越好。有回想做葱油面,水开了就倒了半勺子油,结果面条煮出来油汪汪的,吃两口就腻得慌。后来才明白,这油啊,点到为止就行。一般家里的汤碗,滴个三四滴足够,多了反而破坏面条本身的清香。要是煮捞面,油可以稍微多一点点,捞出来拌调料时更顺滑。
前阵子朋友来家里吃饭,我煮了番茄鸡蛋面。她看着我往开水里倒油,眼睛都直了:“你这是干啥?油跟水不是不相容吗?” 我让她别急,等面条煮好盛出来,她夹起一筷子,“咦” 了一声:“还真不粘!我家煮面总跟打仗似的,面条全缠成一团。” 那天她硬是多吃了半碗,临走前还掏出手机记:水开倒油,再下面条。
要说这办法为啥管用,我琢磨着,油漂在水面上,能在面条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膜,就像给每根面条穿了件小外衣,互相不沾边。而且煮的时候水面不容易扑腾,面条也不容易煮烂。尤其是煮挂面,本来就干,吸水快,没这层油护着,很容易粘成一坨。
有次停电,用燃气灶煮面,火没控制好,水咕嘟咕嘟冒得厉害。本来以为肯定要粘,结果因为提前放了油,面条居然还保持着形状。就是锅边溅了不少汤汁,擦灶台的时候有点后悔没早点调小火,不过看着碗里清爽的面条,又觉得值了。
现在煮面成了我的拿手好戏,不管是阳春面还是打卤面,都先倒油这一步。有时候赶时间,从冰箱里翻出速冻饺子,顺手也往水里滴点油,饺子皮居然也不容易破。这招算是被我玩出花样了。
前几天降温,晚上回家冻得哆嗦,赶紧烧水煮面。油滴进水里的瞬间,冒出细小的泡泡,面条下锅后随着水纹轻轻晃动。卧个荷包蛋,撒把青菜,出锅时撒点白胡椒。捧着热汤碗坐在沙发上,面条滑进嘴里,不粘不坨,每一口都带着热乎气。那一刻觉得,生活里的小确幸,有时候就是这么一碗舒坦的面条。
其实做饭这事儿,哪有那么多高深的学问。都是一辈辈人琢磨出来的小窍门,就像这煮面时的几滴油,简单,却管用。你要是也总被面条粘坨困扰,下次不妨试试,说不定也会爱上那种根根分明的清爽口感。
对了,要是试过觉得有用,别忘了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呀,说不定哪天又能刷到好用的小妙招呢,祝大家都能事事顺意,财运滚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