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说美肤】肤若凝脂,面若桃花!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教授团倾力打造,定期推送皮肤相关知识及养颜攻略,欢迎持续关注!
立秋后,天气渐凉,虽为秋季首节气,但此时仍处“长夏”与“秋初”交替阶段——“暑湿未退,秋凉未盛”。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初长,中老年人因肺阴不足、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若不注意养护,容易出现皮肤微干、偶有口咽不适等“轻燥”信号。此时养生重点在于“先润肺防微燥,再健脾祛湿邪”,为后续秋燥高峰期打好基础。
中医讲“肺主皮毛”,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输布津液至全身,其中就包括滋养皮肤腠理。若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濡养肌肤,皮肤就会失去润泽;而燥邪又易伤肺,形成“肺燥→皮肤失养”的恶性循环。因此,润肺就是养皮肤。
今天,我们就结合经典中医理论与临床常用方,为大家推荐两款润肺生津、养肤防燥的茶饮,帮您缓解秋燥,由内而外养出水润健康。
1
桑杏润肺茶——
轻宣凉润,缓解初秋燥咳
清代《温病条辨》“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肺津受灼)。
材料:桑叶3g、杏仁5g、北沙参6g、梨皮1小块(或鲜梨半个切块)。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加 500ml清水煎煮10分钟(若用鲜梨可后放5分钟),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解析:
桑叶:轻清宣肺,疏散燥邪;
杏仁(甜杏仁润肺嫩肤,苦杏仁慎用):降气润肠,助肺气肃降;
北沙参:滋养肺阴,生津润燥,清虚热;
梨皮/梨肉:清热生津,缓解干咳无痰、皮肤燥痒。
适合人群:初秋皮肤轻微干燥、偶有干咳少痰、咽部异物感的中老年人。
2
沙参玉竹茶——
养阴生津,缓解全身燥感
清代《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主治燥伤肺胃阴分)。
材料:北沙参 10g、玉竹10g、干银耳1/4朵(泡发后撕小块)。
做法:沙参、玉竹洗净,与泡发的银耳同入砂锅,加水 800ml,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20分钟,去渣取汁饮用。
功效解析:
北沙参:滋养肺阴,生津润燥,清虚热;
玉竹:滋阴润燥,改善皮肤粗糙、弹性下降;
银耳:富含植物胶质,增强皮肤锁水能力。
适合人群:皮肤紧绷感强、全身燥热(如手足心热)、易口渴的更年期女性。
3
小贴士——
立秋养肺,细节决定效果
①外防湿浊: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出汗后及时擦干,防止湿邪困表;
②饮食平衡:少吃生冷瓜果(如冰西瓜),多吃山药、莲藕、芡实等健脾食材;
③情绪调节:秋季易悲秋(《黄帝内经》言“忧伤肺”),多参与社交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立秋养生,贵在“顺应天时”——先轻润肺脾防微燥,再随节气变化防秋燥。这些茶饮方温和安全,适合中老年人日常调理。转发给身边的长辈,这个秋天,从一杯“对时令的茶”开始,养出健康好状态。
团队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特应性皮炎团队组建于2004年,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病种负责人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陈达灿教授。团队目前有专职科研人员7名,其中博士4人,硕士2人,专业背景涉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药学、免疫学等,具有多学科合作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
特应性皮炎专科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种,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重点专科之一,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特应性皮炎)的唯一皮肤科病种承担单位。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资助,牵头发表标准/指南4项,主编高等教材7部及专著18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