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初秋午后,暑气渐消,博物馆成为市民寻觅文化趣味的打卡地。8月23日下午,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二楼东侧举办第十四期“商都沙龙”,特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玲教授,以《舌尖上的商朝——从郑州商城看3600年前的饮食密码》为主题,再现趣味商代饮食。
沙龙现场,张教授从郑州商城考古成果切入,解读陶鬲、青铜甗等出土炊具的科技检测结果,将商代饮食图景徐徐展开:平民陶鬲残留印证主食粟米粥是当时寻常人家餐桌上的美味,适配陶鬲“三足聚火、快速煮熟”的特性,是省时省力的日常饮食选择;贵族青铜甗则检出稻米与鹿肉痕迹,稻米在商代属稀缺作物,鹿肉更是贵族专属食材,尽显豪餐盛宴的隆重。水井陶罐里的中国最早蜜酒配方、商族墓地的印度洋海贝,更让商代发达的酿酒工艺与远程贸易网络,如“活”的场景般呈现在观众眼前,勾勒出商代饮食文化的鲜活轮廓。
讲座过后,互动环节持续升温。张玲教授围绕“商代平民如何提鲜”“贵族饮酒规范”等问题答疑:“考古发现当时人会用天然香料熬煮汤底,或把兽骨敲碎熬成骨汤,给粟米粥、杂粮饭提鲜”;贵族用的青铜爵、觚是饮酒器,需双手持握,身份高下也可据其所握有的酒器数目来辨别,这些礼仪细节都体现了商代的等级秩序。随后,更有“品尝穿越美食”的趣味体验:贵族“0盐鸡”复刻食材本味,平民“开口笑(毛豆)”还原便捷饮食,观众通过味觉直观感受商代餐桌的“食趣”,直呼“原来商代饮食离我们这么近!”孩子们也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个个喜笑颜开。
秋天伊始,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借“商都沙龙”解锁商代饮食文明,未来还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活动,让公众在“商城之心”的奇妙体验中触摸历史,使“商都”文化标识更加深入人心,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