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在意大利都灵的“世界50佳餐厅”颁奖礼上,当主持人宣布,来自秘鲁利马的Maido餐厅夺得榜首时,主厨津村光晴的眼中泛起一丝泪光。这位日裔秘鲁厨师,为自己创立的日秘融合餐厅登顶全球餐饮界而自豪,也为自己16年的坚守而感动。
餐桌上的移民故事 从12座到提前3个月订位
在秘鲁首都利马繁华的巴兰科区,Maido餐厅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太平洋的波光。开放式厨房前,津村光晴正在专注地工作,他手中的竹刀以精准到30°的角度,将秘鲁帝王蟹切成薄如蝉翼的刺身,这是他在东京米其林三星餐厅Ryugin做学徒时练就的功夫,如今正用于处理来自秘鲁卡亚俄港的深海珍馐。他一边指导学徒,一边将日本人的严谨与秘鲁人的热情自然融合于料理之中。
这份融合的基因,深植于津村家族的历史。1899年,津村光晴的曾祖父作为首批日本契约劳工抵达秘鲁,在甘蔗种植园辛勤劳作。像许多来自广岛、长崎的移民一样,劳工们带来了味噌、酱油和寿司醋,同时不得不适应秘鲁的辣椒、玉米和深海鱼。
津村光晴童年时,常听祖母讲述饥饿年代的智慧。在利马的贫民窟里,第一代移民用秘鲁黄辣椒点燃味噌汤的活力,用木薯粉替代小麦粉制作天妇罗,甚至将安第斯山的藜麦混合糯米捏成寿司,用酸橘汁替代昂贵的米醋。这些生存中的创造,悄然奠定了独特的日秘融合风味。
对料理的执着,在津村光晴少年时就被点燃了。15岁那年,他在父亲的居酒屋发现了一本被虫蛀的日文食谱,小山裕久大师关于“食材本味”的论述让他如获至宝。他开始用零花钱购买各种秘鲁辣椒进行实验。这份痴迷最终引领他在2003年前往东京,进入Ryugin开始了长达3年的学徒生涯。在每天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怀石料理对“旨味”的极致追求和“旬”的时令哲学深深影响了他,也让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日本料理教会我减法,而秘鲁食材的多样性则教会我加法。”
2009年,在父亲的资助下,津村光晴在利马市中心开设了Maido。餐厅初期仅有12个座位,菜单上只有6道菜。开业第一个月,他坚持用秘鲁海域的渔获制作刺身,却被当地食客质疑“没有南美风味”。直到2013年,他将秘鲁国菜酸橘汁腌鱼与日本柚子醋结合,创造出“Tiradito”——一种更清淡、更具层次感的刺身料理,终于让Maido在利马美食圈崭露头角。
如今,Maido已扩展到45个座位,需提前3个月才能订到餐位,而那本破旧的日文食谱被装裱在餐厅长廊,成为餐厅的精神图腾,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两种文化在餐桌上的传承与创新。
从移民食堂到星级餐桌
两种文明在烹饪逻辑上的对话
要理解日秘融合料理的独特性,需追溯至19世纪末的移民潮。1889年,秘鲁政府与日本签署《日秘移民条约》,至1920年,约8万名日本人抵达秘鲁。这些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铁路建设,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和当地食材,他们被迫改良烹饪方式。在利马,早期移民开设的食堂里,出现了“秘鲁中餐Chifa”和“日秘融合料理Nikkei”的雏形。
津村光晴的创新,在于将日本料理的“旬(时令)”概念与秘鲁的“风土”结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食材叠加,而是两种文明在烹饪逻辑上的对话。
他在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处建立了食材基地,种植改良品种的秘鲁玉米和藜麦;与12位渔民签订独家协议,每天清晨5点从卡亚俄港将帝王蟹、章鱼和石斑鱼送到餐厅。在处理刺身时,他保留日本料理的低温熟成技术,用秘鲁青柠汁替代传统米醋,使鱼肉呈现出微妙的发酵香气。“日本的酱油太咸,不适合秘鲁海鲜的清甜,我们用3年时间研发出低盐版本,加入亚马孙的棕榈糖平衡风味,”餐厅调味师说。
津村光晴将这种融合哲学淋漓尽致地体现在Maido的招牌菜品中。
火炙安格斯牛里脊寿司堪称日秘融合料理的教科书级作品。选用秘鲁北部库斯科高原的黑安格斯牛里脊,先用日本清酒浸泡24小时去血水,再用加入秘鲁黄辣椒调制的照烧汁腌制6小时。关键技法在于,津村光晴坚持用喷枪而非炭火炙烤,“这样能精准将表面温度控制在130℃,让肉汁锁在三分熟的肌理中”。铺底的寿司饭混合了安第斯山紫玉米粉,每粒米都裹着薄薄的秘鲁蜂蜜。最点睛的是顶部来自利马郊外日式农场的鹌鹑蛋——蛋黄经过72小时温控培育,拥有绝佳的流动性,戳破瞬间与牛肉油脂乳化,带来极致口感。
藜麦天妇罗则颠覆了传统日式天妇罗。面衣改用秘鲁藜麦粉混合木薯淀粉以增加脆度,并加入亚马孙块根植物“yuca”的黏液,使面衣更轻薄通透。食材选用当季秘鲁风物:雨季的芦笋、旱季的紫土豆、安第斯山的野生蘑菇。油炸时严格遵循日式低温慢炸,出锅后立刻撒上用秘鲁烟熏辣椒制成的日式七味粉。这道菜搭配的酱汁是用味噌发酵秘鲁百香果制成,酸甜中带着发酵的微苦,完美中和了油炸的油腻。
对于秘鲁国菜酸橘汁腌鱼,Maido也有新的演绎。这道菜选用当天捕捞的海鲈鱼,切成精准的5毫米薄片,腌制时间严格控制在45秒,“此时鱼肉刚好半熟,保持着生鱼片的柔嫩和熟肉的安全”。最特别的是改良版“虎奶”酱汁,传统配方是鱼高汤混合柑橘汁,Maido则加入日式柴鱼高汤和发酵的香蕉泥,使酱汁呈现丝绒般的质地。盘底铺垫的不是普通生菜,而是用昆布水焯过的秘鲁水芹,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海洋与山地的碰撞。
被质疑“背叛传统”?
融合并不意味着妥协
2018年,Maido首次进入世界50佳餐厅榜单,位列第7名。当时的招牌套餐“Nikkei Journey”包含12道菜,从开胃菜到甜点,完整呈现了日秘料理融合的历程。这一套餐在2025年升级为“秘鲁四季”,每个季节更换80%的菜品,成为全球美食家的朝圣目标。
套餐中“移民的行囊”这道菜极具象征意义。它用日式漆盒盛装秘鲁玉米饼、日本腌萝卜和安第斯山奶酪,食客需自己动手将三者组合,以此体验早期移民“拼凑食物”的智慧。
秘鲁紫玉米味噌汤配海胆,选用安第斯山古老作物紫玉米,与日本米曲混合发酵90天制成深紫色味噌。煮汤时加入昆布和秘鲁鱿鱼干,汤色呈现宝石红。碗底铺一层用藜麦压制的脆片,上桌前舀入北海道海胆,用汤的热度微微融化海胆,形成“海陆二重奏”。这道菜的器皿由日秘陶艺家联合设计,碗沿波浪纹象征太平洋,内壁锯齿纹代表安第斯山脉。
甜点“亚马孙之夜”则将巴西莓与日本清酒结合,呈现深邃紫红色。底层是亚马孙棕榈糖日式羊羹,中间夹秘鲁芒果慕斯,顶层铺冻干香蕉脆片。最惊艳的是上桌时的仪式感。侍者会现场倒入用安第斯山蓝莓酿造的利口酒,点燃后形成蓝色火焰,待火焰熄灭,酒香与果香便完全融合。津村光晴解释这道菜的灵感来源——早期日本移民在亚马孙地区看到原住民吃巴西莓,他们就用清酒浸泡巴西莓,以缓解思乡之情。
羊驼是安第斯山的标志性食材,肉质细嫩但有膻味。Maido对烟熏羊驼肉配山葵泥的处理方法堪称一绝:先用日本味噌和秘鲁烟熏辣椒腌制72小时,再用安第斯山的硬木烟熏6小时,最后低温慢煮。切片后搭配自家种植的山葵,以及用秘鲁黑土豆制成的泥。盘边点缀着用藜麦粉炸成的“鸟巢”,里面盛放着腌渍的亚马孙蚂蚁——这种被秘鲁人视为美味的昆虫,带有柠檬草的香气,为整道菜增添了野性的风味。
餐厅的成功也带动了秘鲁餐饮的全球化。据秘鲁旅游部统计,2025年Maido荣登“世界50佳餐厅”榜首后,前往利马的国际游客同比增长37%,其中60%的游客将Maido列入必吃清单。
尽管Maido的成功令人瞩目,但关于日秘融合料理的争议从未停止。一些传统主义者批评它“背叛了日本料理的纯粹性”,东京某三星餐厅主厨曾公开表示:“用秘鲁辣椒制作寿司是对传统的亵渎。”而秘鲁本土厨师则认为它“过度美化日本元素”,利马老牌餐厅LaMar的主厨就曾质疑:“为什么要用日式技法处理我们的国菜?”
其实融合并不是妥协,而是寻找两种文化的公约数。正如津村光晴在2025年“世界50佳餐厅”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我的曾祖父带着一把菜刀来到秘鲁,今天我带着这把菜刀融合两种文化。食物是最直接的语言,它告诉我们,不同文明相遇时,不是冲突,而是创造。”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