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蒙牛与伊利的营收差距从2019年同期的基本持平拉大至203.66亿元,蒙牛的净利润不到伊利的三分之一。伊利探索多元化收入来源实现营收回增;蒙牛虽在高端鲜奶和B端市场寻求突破,却受困于液态奶77.4%的高占比。蒙牛与伊利的差距已经从营收扩大到盈利能力、业务结构、战略布局等多个维度。
根据2021-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蒙牛与伊利的营收和净利润表现出明显分化趋势,两者差距持续扩大。
营收方面,半年度报告显示,伊利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619.30亿元,同比增长3.37%,相较于2019年上半年营收453.1亿元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23年上半年高峰时期。
相比之下,蒙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5.67亿元,同比下降6.95%,自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负增长,与伊利的差距从2021上半年的106亿元扩大至2025上半年的204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伊利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00亿元,同比下降4.3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
自2023年来蒙牛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虽然降幅逐渐缩小,但与伊利之间净利润的差距仍在扩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伊利净利润率稳定在11%-12%区间,蒙牛则从9.2%下滑至4.9%,但联营公司(主要来自现代牧业)亏损达5.45亿元,对其最终净利润产生明显影响。
截至2025年6月,伊利市值达到1781亿元,蒙牛为533亿元,伊利估值达到蒙牛的3.3倍。
2025年6月,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04元,持续40多个月下滑,已回落至2011年左右水平,上游端压力明显;新生儿人口下降,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对新鲜、质价比的需求增长,挤压了常温奶的市场,乳制品行业消费增长速度整体放缓。
高度依赖液态奶的业务结构是蒙牛上半年营收与利润的下滑核心原因之一。2025年上半年,受原奶价格持续下行、消费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国内液态奶行业整体增长放缓,蒙牛液态奶业务收入321.92亿元,同比下降了11.22%。
尽管冰淇淋、奶酪及其他业务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但业务占比过小;奶粉业务收入虽然同比增长2.46%,但规模不足伊利的十分之一,其收入规模对整体利润贡献有限。
同时蒙牛还受到过去并购项目整合不及预期的影响,2013年蒙牛以12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但在2025年8月其新西兰工厂以收购价格的9.6%出售。
得益于多元化产品和业务结构的探索,伊利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和扣非净利润的双重增长。通过与同仁堂合作推出“药食同源”系列,拓展健康饮品、宠物食品等非乳业务,财报显示“欣活”品牌今年上半年助力成人营养品整体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165.78亿元,占比高达26.84%,已成为稳固的第二大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根据尼尔森数据,其婴幼儿奶粉零售额市占率已达18.1%,首次升至行业第一。
冷饮业务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2.39%,持续稳居市场第一,因为受液态奶行业周期影响较小,其稳定的增长和市场份额为伊利提供了可靠的现金流和利润支撑。
在高附加值品类方面,奶酪及乳脂业务增速超20%,通过B端和C端同时发力,进一步丰富了高利润产品组合。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3年低温鲜奶市场规模达到392亿元,较2018年年化复合增速为7.5%,低温鲜奶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蒙牛在低温鲜奶领域市场份额达到11%,是伊利的两倍以上。同时蒙牛也在积极创新渠道布局,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咖啡茶饮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带动了销量突破;同时积极布局会员店、量贩零食、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抢占市场先机。
蒙牛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提到正加速向高端化和B端市场转型。其高端鲜奶品牌“每日鲜语”实现双位数增长,4.0和A2系列产品销量持续提升。在B端市场,蒙牛通过妙可蓝多专业奶酪与爱氏晨曦专业乳品两大品牌,开拓茶饮咖啡、烘焙等快速增长的餐饮业态。
蒙牛还专门成立"奶立方"事业部,专注B端市场开发。华泰证券研究显示,中国B端乳制品行业规模2024年已超400亿元,预计2028年有望达703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伊利继续发挥传统渠道优势,截至2025年6月30日,伊利的经销商总数为18,099个,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9个;但经销渠道收入同比增长了3.31%,渠道效率提升。
伊利也在通过国际化布局寻求新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伊利产品已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多地实现本地化运营;其中海外冷饮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4%,婴幼儿羊奶粉业务营收增长65.7%。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乳业竞争已进入新阶段,规模优势正在让位于结构优势,单一产品竞争力正在让位于生态布局能力。在这场全面竞争中,蒙牛和伊利都需要“寻找技术、渠道、成本协同的切口”。
撰文 | 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