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杏花村,人们带走的不只是酒香,
更是一种对未来中国酒文化的信心与想象。
文|好酒地理局
“在杏花村,我们观盛况、览时代、品酒香、鉴未来。”
9月29日-10月1日,“2025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汾阳举办,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出,杏花村酒博会已经成为美酒文化、美酒经济、美酒科技、美酒消费、美酒品鉴、美酒旅游等多元性综合国际博览会,成为中国酒业与世界酒业交流的重要窗口。
据悉,本届酒博会汇聚近500多家企业、20余国品牌,更有文明古国希腊作为主宾国,携奥林匹斯的诗意与东方杏花共酿芬芳。
千年前,牧童一指,杜牧遇见了美酒;如今,我们在同一片土地,寻找到美酒在新时代的走向与可能。
汾清之流
如今,走进汾阳,不会再为寻找美酒而迷路。
据公开信息,汾阳目前集聚的白酒及关联企业已突破1100户。
这些企业涵盖了从白酒生产、包装、销售、文旅等全产业链环节。环环相扣,汇成一片浩大的清香世界。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境内的汾河,自宁武高山泉源起步,南行七百余公里,纵贯省境,终在万荣汇入黄河。它不仅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更是山西的母亲河。
与黄河的浑浊奔放不同,汾河常年清澈,素有“一泓清水入黄河”之说。两岸分布的碳酸盐岩层,使地表水经岩溶过滤后转为泉流,甘冽澄澈,成为孕育清香型白酒的天赐佳水。
制图@好酒地理局
汾阳便坐落在汾河南岸,背依吕梁,面向开阔的太原盆地。
这里地势南北绵延,东西为山脉阻隔,形成相对封闭的气候环境。春夏光照充足,盛夏雨水丰沛;秋冬干燥少风,温度适宜。
高粱与花椒在此均能繁茂生长——前者是酿酒之本,后者则常被用作清洗地缸的天然材料。山川与气候的契合,为清香型白酒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生态条件。
制图@好酒地理局
杏花村的酿酒传统,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曾在家书中言及“汾清”,这便是早期的杏花村美酒。千余年来,从“干酿酒”的宋代雅名,到唐宋诗篇里的吟咏,汾阳的酒始终与中国文化相伴而行。
今日的杏花村,已形成“一汾三金六星”的企业矩阵:以龙头汾酒集团为旗帜,汾阳王、汾杏、汾阳市酒厂三家金牌企业为支撑,青花、杏花香、汾蕴、古杏、杏花产区酿造公司和晋善晋美六家新星为补充。这里汇聚了“汾”“竹叶青”“杏花村”“汾阳王”等驰名商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在本届酒博会展位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清香酒的灵魂,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并行。
在传承一端,汾阳王延续“清蒸二次清”的传统工艺,三曲并用,地缸发酵,陶坛贮藏,以“清字当头”的理念传承古法;汾河酒厂选用本地高粱,辅以长治壶关陶缸,严格遵循大曲工艺,只为保持酒体的纯净与醇和……
在创新一端,39度汾阳王借助“5-10-20黄金年份勾调体系”,在低度数中保留了高品质的风味;竹叶青的新一代产品,则在陈年汾酒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萃取与草本复配,成就了中国唯一“双非遗”名酒。传统与现代在此相互辉映,使清香型白酒既有古韵,又具新姿……
▎从千年酿造史到千亿蓝图、从产业集群到文旅融合,汾阳正以白酒为纽带,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汾阳以建设“杏花村汾酒专业镇”为核心,推动白酒产业全链条升级。占地5000亩、投资200亿元的酒文旅项目加快落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汾阳杏花村酒博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其间“汾清天下”全国推介活动跨越十六省、走向海外,极大提升了汾阳清香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24年,汾阳白酒年产量超过30万千升,占全国大曲清香型白酒总量的六成,产业总产值超270亿元,总营收突破372亿元,一个属于清香的大时代正加速到来。
汾阳,这座因酒而盛的城市,不只以酿造闻名。它同时是“中国厨师之乡、核桃之乡、小米之乡”,还是“民间艺术之乡”。凭借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酒文化资源,汾阳多次获评“最佳美食文化旅游城市、酒文化旅游城市”。
六千年的酿酒史,一千五百年的成名史,一千二百年的诗酒史,使汾阳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这里的酒,不只是杯中物,更是山川气韵与人文精神的交响。
正如汾河清流奔腾不息,清香之脉,也将世代相承,流芳万里。
活态酒文化
在杏花村,酒文化是“活的”。
谈到酒文化,很多人会联想到泛黄的古籍、精美的酒器。可在宋书玉看来,真正的酒文化从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能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这一观点,与汾酒近年来提出的“活态文化”高度契合。2020年的汾酒封藏大典上,汾酒集团首次提出“活态文化”,主张把6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以创新形式让消费者触摸文化的温度。
摄影源@好酒地理局
此后,汾酒通过产品创新、文化活动、跨界合作不断深化“活态文化”,并将其作为推动品牌复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五年后的杏花村,酒文化的呈现早已不只是回望历史的余韵,更是展望未来的可能。
如果文化只停留在“保护”,就可能变成“封存”。如何让传统技艺真正走入当代?
宋书玉表示,要对中国酒业进行价值重构,让千年酒业在敬畏中焕新,以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构建穿越周期的能力。
▎宋书玉
这正是如今杏花村的实践:酿酒遗址被改造成文旅打卡地,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古法酿造,在蒸粮、发酵的烟火气中触摸酒文化的温度。与此同时,有的酒企将非遗技艺融入包装设计,用酒器复刻古代纹样;有的把酿酒故事制作成动画短片,让年轻人在刷视频时,也能感受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情怀。
在消费观念变化的今天,酒文化也不再局限于“香型之争”。
如今的消费者更在意酒背后的“文化细节”:比如一款酒因百年老窖池而独特,另一款酒因取自深山泉水而珍贵。酒因此超越了饮品属性,成为情感共鸣与文化表达的载体。
图源@AI生成
在闺蜜小聚中,一杯果味低度酒代表着“国潮新风尚”;在商务宴请中,一壶陈酿则寄托着“匠心传承”……不同场景里的酒,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味。
在本届酒博会上还有关于新消费时代的白酒格局的解读。
▎丁佳川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消费品业务亚太区负责人丁佳川看来,随着中国的上中产富裕人口增长和购商(也就是对一个商品的理解)的提高,在很多品类中都出现了黄金价值走廊,而这也将影响白酒的竞争格局。
电商平台的进入,即时零售也将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白酒行业。而这背后的“场景创新”,本质上是对白酒文化的现代化翻译。过去白酒多与“商务宴请”“长辈聚会”绑定,而如今,它也能出现在露营野餐、闺蜜下午茶、电竞开黑的场景中。
如果说“现代化”是中国酒的国内命题,那么“国际化”就是走向世界的关键一关。
▎赵萍
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提醒,国际化最大的挑战不在“如何卖”,而在“如何让外国人懂”。中西酒文化差异巨大,若照搬国内的营销方式,很可能“水土不服”。
赵萍见过不少成功案例:茅台在国际机场免税店展示酿酒工艺并提供品鉴,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中国酒的醇厚;泸州老窖借助国际体育赛事,把酒文化与“体育精神”绑定……
更关键的是“本土化表达”。例如,在酒类管控严格的海湾国家,有的企业推出“无酒精白酒”,既合规,又保留了中国酒的独特风味。
赵萍总结说,中国酒出海不仅是“把产品卖出去”,更要“用当地人能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酒的故事”。
可以看到,酒文化的未来并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一种不断生长、不断翻译的文化形态。
它既要扎根传统,又要拥抱现代;既要在杏花村的烟火气里延续生命力,也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
数字、多元
如果说“活态文化”让酒从博物馆走回日常,那么眼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数字化和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酒业该如何重建与消费者的关系。
▎刘振国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直言,酒业的数字化已经从“工具应用”走向“生态重构”。他的话点出了一个行业共识:数字化不再只是营销的外衣,而是正在触动酒业的根基。从酿造环节到消费端,数据正改变着价值链的走向。
▎任万伟
汾阳市副市长任万伟则把话题落到了本地。他提醒,汾阳清香酒的最大优势是千年文化积淀,但如果这些价值停留在叙事层面,它们很难转化为产业动能。只有把文化转译成可以流通、可以被感知的数字资产,清香酒才能在新消费生态里找到新的增长点。
这番话背后的逻辑很清楚:文化的意义,不只是传承,更是要被今天的消费者用新的方式重新激活。
▎杜小威
与此同时,露酒的讨论也给行业带来了另一种想象。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小威认为,当下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场景革命”,人们不再满足于某一种酒,而是希望在不同场景里切换口味。露酒恰恰因为兼具工艺的灵活性和健康的属性,成为全场景饮品的潜力品类。
▎孙宝国
科学界的研究也在给这种趋势提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带来了一项针对代谢性疾病的实验,他的团队发现,融入药食同源物质的露酒在辅助降尿酸方面效果明显。这意味着露酒的价值不止在风味层面,更触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叠加,露酒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喝的酒”,更可能成为现代人自我关怀的一部分。
从数字化到露酒,从文化到健康,杏花村的探索呈现出一种清晰的方向感:它既不满足于守住清香的根脉,也不拘泥于单一品类的叙事,而是主动在新技术、新场景、新消费趋势中寻找突破。
从“活态文化”的守正,到年轻化和国际化的破圈,再到数字化与露酒的创新,杏花村正在成为酒业未来的一面镜子。
它既扎根于清香型白酒的厚重传统,又勇于在新消费、新科技的浪潮中寻找答案。清香一脉与数字化共振,露酒复兴与消费升级同频,正在让杏花村的美酒不再只是地方名片,而是中国酒文化走向未来的象征。
▎韩英
正如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所说,汾酒不仅是清香型白酒的奠基者,也是中华酒文化的卓越代表。竹叶青、玫瑰汾酒、桂花汾酒……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声名远扬的露酒品类,如今在新的语境中再次焕发光彩。它们的复兴,不是怀旧,而是一种文化与消费双重意义上的再生。
在杏花村,酒不只是饮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只是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承载着千年传统,又指向未来的多元可能。
这正是杏花村美酒的方向感所在:从历史的厚度出发,向未来的广度延伸。
走出杏花村,人们带走的不只是酒香,更是一种对未来中国酒文化的信心与想象。清香一脉,便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资料:
[1]王锦志,贺冬梅,高文文,等.汾河流域近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J/OL].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1-19[2025-10-02].
[2]李学江.太原历史地理研究[J].晋阳学刊,1992,(0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