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老友快递的月饼,也接到了“月饼节快乐”的短信祝福,中秋节又一次如期而至。
在传统节日中,我对中秋节情有独钟。从小家里就是三代同堂,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每年八月十五前,外婆总会叮嘱母亲买月饼,向亲戚家送月饼,喊家中的大人小孩回家吃月饼。这,已经成了我家的一种习惯。当年,我总爱跟随母亲一次次去观前街的广州食品商店,排长队买月饼,虽然有点累,但我很乐意。因为我能独享一块母亲买给我的豆沙月饼。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无法体会,也不会相信,那只豆沙月饼对童年的我是何等诱人,在物资匮乏的当年,能吃到一块月饼又是何等幸福。舍不得一口气吃完,将月饼放在小碟子里,用小勺慢慢地浅浅地挖着吃,一块月饼能吃上一天。
后来我上山下乡,每逢中秋,母亲就忙着买月饼、寄月饼。十六七岁就离开家人、离开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苏州的月饼是多么令人期盼。当年没有快递,父母必须在中秋节前半个月准备好月饼,去邮局打开包装让工作人员检查过后,才能再次包好邮寄。那时没有食品保鲜袋,为了月饼卫生和不受挤压,父母用食品包装纸将月饼一个个包好,又放入布袋中,再装进盒子邮寄,所以我吃到的月饼基本完好无损。
遥寄相思,企盼团圆,我已经不仅仅是馋月饼了,更是渴望着来自父母的那份亲情与爱。
一直有这种感觉,我们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月儿的圆,代表着的就是思念。儿时,最喜欢听那些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最喜欢做的事是端着水盆去找盆中的月兔。面对一轮明月,诗人们不知道奉献了多少情感。我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觉得最惬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欣赏高悬天空中的明月。
在外地务农时,中秋是回不了家的。留在乡村的我们不愿独自面对寂寞的中秋,月挂树梢的时候,我们约上三五好友出去走月亮。月光洒在广阔的田野上,有歌唱道“月亮走,我也走”,而乡村的月亮是静止的,不管你怎么走,月亮总是那么冷冷地罩在头上。我们就这么走着,披着一身月光,任凭秋风吹拂。那时,会非常想念妈妈,想念故乡,想着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仰望天空……思念之情瞬间溢满全身。“月是故乡明”,仅一句,就成了千古绝唱。
如今,生活安稳了,中秋那种思念无寄的情感渐渐淡了,月饼也不那么牵挂了,但我依然喜欢这个亲人团聚的节日,依然喜欢朋友遥寄月饼,我打开礼盒分享。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3年9月29日 A08版)
作者:兰兰 图源:引力播
编辑: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