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到底有多爱中秋节?
中国人在今晚,都会有一次凝望,眼里望着当空的皓月,口里尝着甜香的小月。
在广东,这次凝望会被隆重的升级为“拜月光”,而在全国作为不二宠儿的月饼,在这里也仅仅是个主角之一。
图1|广州塔 ©;图2| 玉玉子©
“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餽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遍又香螺。”
吃货大省广东如何过中秋,诗人陈勉襄在清末民初早已道出一二。
食物,是人与神明对话的媒介,懂得了广东人的中秋食俗,也便懂了他们心里中秋的模样。
图1、2|潇不了了📷 ©
芋头长于秋天,逢上广东的中秋就如同加冕。
清干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兴许是几百年前的广东人剥芋皮时开了个玩笑“黑不溜秋,像在剥鬼皮一样!”于是一句话就这样流传至今,传下来一份“吃掉芋头辟邪消灾”的好意头。
在粤语中“芋头”又与“余头”谐音,加上母芋头总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人们为了讨个彩头,中秋拜月时摆上,企盼日子过得有富余,合家团圆平安。
但芋头当选仅仅是因为好意头,就太小看广东人了!
这个其貌不扬的毛块头,无论和谁搭配在一起,都能在“百家争鸣”的美食舞台上,以大主角的身份完美驾驭。
闽菜的芋泥软糯香甜,芋头粉蒸排骨一口咬下,肉汁与芋块满嘴爆香,广式早茶的芋头糕、反沙芋头样样出彩。
而在中秋那天的芋头,一般都是蒸着吃的,但小时候还未等晚上拜月,被芋香馋住的小孩便会缠住阿妈讨一块吃。
一锅蒸起,冒着热烟,剥开皮,热乎乎装在碟中,蘸上白糖,抿在口中,糖粒和芋泥同时化开,甜滋滋,香绵绵。
这个食物界真正“可盐可甜”的代表选手。难怪能让苏东坡都来上一句:“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中秋嗦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
民间认为,“秋吃田螺,目明如秋月”之外,也因“螺”字与粤语“罗”同音,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三月田螺满肚仔,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前后,也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田螺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
图|图虫创意 ©
其中田螺最传统的做法,应该是紫苏爆炒田螺了。
紫苏的香气沁入螺肉中,边嚼边吸着鲜甜的螺汁,爱吃辣的人会多放辣椒,嗦一圈下来,唇边都是汤汁和火辣辣的红,但也没有人愿意少嗦一只,因为越嗦越上瘾。
图1|小河烟火 ©;图2|zhiiiiii ©
广东人吃田螺,全妙在一个“嗦”字。
要想吃得地道,一定要亲自动手,嗦起来要用软劲,劲小,螺肉不出来;劲大,会把螺尾吸入口,闹不好弄得一嘴沙。
会嗦的人,都会先嗦一口螺壳“屁股”,再从正面嗦一口,螺肉轻松脱壳后,含在唇齿之间,再用牙齿轻轻咬断螺尾。第一次尝试的孩子,则可以借助牙签,把螺肉巧妙勾出。
一吸一吮,鲜美的汤汁连同螺肉一起滑入嘴中,热辣辣、香喷喷,细嫩肥美,嗦不到的人可能还会被这一粒小小的螺急到跳脚。
图1、2|《舌尖上的中国》 ©
在潮汕地区的中秋夜,没有什么比拜月更重中之重了。
早在大半个月前,家里的女性长辈仿佛与神明心灵相通,早早备好人神爱食的供品,通常是以月饼,搭配着各式当季的水果。于是中秋节又在潮汕被称为“水果节”。
而潮汕中秋供桌上的C位,则永远为柚子保留。
因为柚子圆滚滚,与天上一轮明月仿佛遥相呼应。
加上“柚”和“佑”音同,果肉多房多子,也寄托了很多家庭的美好希冀。
每年中秋前,就可以看到阿妈阿嫲,站在水果店前,抱起一颗颗柚子反复掂量。一边向晚辈传授着“柚子要挑重的”经验,重的柚子说明水分更充足,会更甜。
爱柚的广东人,尤其馋那一口梅州柚,梅州地处低纬,全年气温较高,雨水丰富充盈,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更是让柚子养出完美的甜度。
到了中秋前后,相对少雨的天气和昼夜温差,又让梅州柚充分积蓄了最后一波糖分。
图1|非之圩-旅行有范儿 ©;图2|兔子婕 ©
剥去外皮,甘甜的气息盈满全屋,果肉粒粒饱满,水分充足,轻轻一咬,酸甜可口的汁液便在唇齿间爆开。
很多小孩吃完了柚子,还会缠着长辈用柚子皮做成一个提灯,中间点上小蜡烛,一蹦一蹦走街串巷去。
图1|李一果 ©;图2|围巾巾巾呀~ ©
叶仔糍是恩平人在中秋特有的一口软糯。
每年到了今天,恩平城乡有不少家庭,要做一种叫叶仔糍。叶仔糍也叫叶包金,传说吃了“叶包金”,能常年行好运。
叶仔糍看似小小一个,但工序并不简单。尤其是包糍的叶子,所用的芒叶,在去年秋天的时候就要采摘回来晒干存放,为制作叶仔糍做好准备。
很多恩平人的中秋回忆就是和家里的长辈,围坐在桌子前,大手小手一起包,寓意着多子多福。
其中的馅料也分口味,咸的馅儿一般有红萝卜、冬菇、虾皮、猪肉丁等;而甜的馅儿变化更多,可加入花生米、椰子丝、芝麻,甚至绿豆等。
全部搅拌好后,包入揉好的糯米中,再放油去搓,搓到没有粘手、搓到分开,这样就不会黏住芒叶,蒸出锅吃时依然白胖胖,圆滚滚。
图|斗门团 ©
刚刚出锅的叶仔糍,带着树叶特有的清香,咬一口,糯米表皮软糯中带着嚼劲,内馅或咸香、或甜蜜,各种滋味在嘴里交织回荡。
咬一口糍,望一望月,和亲人家长里短,一年又一年。
菱角长成于七月,但它最好的时节是中秋。这时的菱角最为饱满、甘甜、清脆。
在90年代,街头巷尾还有小卖铺的时候,老板开着老式电视机放着琼瑶剧,铺头摆一大锅蒸好的菱角,一毛两个,边卖边打趣:“黑色壳、两头尖、外形像一只黑鹰。”
图1|图虫创意 ©;图2|网络 ©
江门的中秋节喜欢给小孩吃菱角,除了当季之外,也因为“菱”和“伶”谐音,寄托着大人们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菱角热量不高,纤维含量却丰富,既能饱肚、又促消化。
平时不少人家会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清早起来蒸上一盘,热乎乎揣几个在口袋带去学校,课间剥来吃的时候,手都被染黑了。
家里还会将剥了壳的菱角切成粒状,煲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去除不少,心头的暖意增添几分。
图1|Hetty ©;图2|老冯夏间 ©
一到中秋,广东人的天台,花园,也会变成戏台。赤炭哔啵跳出两点红艳的火星,白烟升腾,大家围在炉架旁,映着月辉,便说唱念打着入戏了。
表弟恨不得当个三头八臂的哪吒,左右手各擎了三根铁叉,看准火候,在鸡翅微焦时刷上一层蜜糖,在往火里一过,顿时给鸡翅套上一层黄金软甲。
“哎!表嫂一个我一个,舅舅一个我一个……”抓着爆花肠仔的表妹,已经喜滋滋地分配起鸡翅。
图1、2|一颗牛油果🥑 ©
忙于拜月贺月的大人常常只是组局的NPC,中秋夜烧烤的主角,常常是家里的小孩。无所谓顶级的食材,也不必是烤串翻飞的技艺,因为月光下的人间烟火,才是相聚的意义。
向来害怕上火的广东人,也不会在这天当扫兴的父母,大不了,多饮两瓶菊花茶,也绝不能辜负这一年一度的良辰好景。
图|晓青qqq ©
千百年过去,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不变的除了当空的皓月,还有岭南这片热土上,食物与期盼联系到一起的情结,也有每个广东人心中关于故乡的感怀与慰藉。
今夜便是中秋,你准备怎么度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