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丨文
“我很开心,因为我是一颗小熊软糖!”
大概在两年前,这只粉色皮肤的小熊曾在互联网风靡一时。
彼时,与它相关的二创作品层出不穷,网络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回荡着它震耳欲聋的尖叫声。但至今,我其实仍未明白它为什么会戳中网友们的萌点。
或许是一边尖叫一边自己把腿咬断的场景太过猎奇;又或许是它评价自己那只断腿尝起来很美味的这种精神状态太过超前,所以这只小熊才给无数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便是现在,大多数人提到小熊软糖的第一时间,总会想起这个被误以为是商品广告,实则源自成人搞笑动画系列《机器鸡》的桥段。
而如今,在互联网的传播与影响下,“小熊软糖”与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正不断地被解构、被重塑、被赋予新的词义。某些时候,它是能与“不吃香菜”各占半边天的网络热门ID;
某些时候,它也可能是好色网友对浓眉大眼、气质内敛的斯拉夫尤物们的爱称。
不过,今天我们既不是要炒冷饭讲这些老梗,也不打算深究语言学的流变。说到底,这些外围衍生的梗与形象,比起那五彩缤纷、嚼劲十足的软糖本身,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意味。
你以为我是在开玩笑?那你可能真的低估了它的魅力。
这世上,有人信佛、有人信道,但在软糖信徒心中, 这只既能充当“精神布洛芬”又富含维生素,既能拯救心灵又能强身健体的小熊软糖,才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对象。
设计师 @Suzy Chan
如果说地雷妹靠OD(Overdose,过度滥用)粉色“魔爪”维持生命体征,那么这群狂热爱好者则把小熊软糖当做蔬菜代餐,靠OD它们来补充维生素、保持好心情。
还有人说,小熊软糖可以缓解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因为它实在“太难嚼”,堪比人类磨牙棒。
为此,他们甚至提议把小熊软糖纳入医保。而神奇的是,这看似疯狂的意见居然在小红书获得了6000多名网友的公开支持。
评论区还有不少爱好者现身说法,展示着自己对小熊软糖的重度依赖。
艺术工作者们更是将自己的“信仰”当做灵感缪斯,并创作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以此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
有人为它虚构了一个“小熊软糖邪教”,里面有“神”的形象、“神”的宣言,还有“神殿”供人祭拜祈祷;
设计师 @Suzy Chan
也有人以它们为模特,拍摄下许多诡异又梦核,自成一派的摄影作品。
艺术家 Roxanne Patruznick
从艺术创作向外延伸,小熊软糖的影响力也悄悄渗透至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如果深入调酒界,你会看到,有一群酒蒙子早已在尝试把小熊软糖变成新式下酒菜。
有些人选择用晶莹的冰块与清澈的伏特加做底,泡入几颗五颜六色的小熊软糖,静静看它们在气泡中漂浮;
有些人则成袋地将它们浸泡在酒液里,送去服“冰”役。
就连与小熊软糖可爱外表根本不搭的哥特摇滚巨星玛丽莲·曼森都不得不为其折腰。据说,在他演唱会休息室里的补给,只有两样东西:提神的苦艾酒,和小熊软糖。
图源@橘子牛
粉丝们的同人里,他也和小熊软糖密不可分了x
而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遗传学研究者,对小熊软糖可谓青睐有佳。
在他们看来,这些五彩缤纷的小熊们直观地解释了遗传学里显性、隐性基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网络上随处可见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制作的“小熊软糖族谱图”。
与生物相邻的医学领域,也遍布着小熊软糖与其信徒的足迹。
换头手术、截肢手术、心脏移植、安装义肢……如果哪天,我们的医疗水平离想象中赛博朋克世界的那样更接近了,那或许有一部分功劳来自于小熊软糖。
但,你别看这些人表面上笑嘻嘻,其实都是童脸狼。背地里,他们居然变成“渎神者”。
其中有一小部分信徒因爱生狂,渐渐走向“病娇”,偷偷当起了“小熊软糖杀手”。于是,成堆的小熊被送入他们制作的“杀戮游戏”里。
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位小熊被撕票,其他小熊则只能一直活在“死亡”来临的恐慌中。后续,虐待小熊的手段和花样更是越来越多,甚至启用了PK赛制,让网友下注围观它们“自相残杀”。
另一部分信徒,为了更好地接触小熊软糖,试图将它们圈在养殖场里。
养育、繁殖、被屠宰,这些小熊在养殖场里似乎过着愉快的生活,但却并不知道它们生存的意义,其实是被人类吃掉。
正如你所见,无数疯狂的二创为小熊软糖赋予了无数新身份,也印证着它强大的符号感染力。
或许是因为这幅深入人心的外表,让不少人误以为小熊软糖是一类软糖的代称。 然而,事实上,原教旨主义所信奉的小熊软糖,来自德国哈瑞宝(Haribo)。
1920年,德国糖果师汉斯·里格尔(Hans Riegel)在波恩(Bonn)发明了小熊软糖,并以其姓名与故乡波恩的前两个字母,为之命名为“Haribo”。
如今,距离第一批哈瑞宝小熊软糖诞生问世,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而在它们走出简陋的家庭厨房征服世界之前,最先攻略的,其实是德国人自己。
你或许想不到,小熊软糖在那些我们刻板印象中严谨、苛刻的本地人心中,有着多么崇高的地位——除了马克和欧元之外,德国其实还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第二货币,那就是小熊软糖。
纪录片《德法之争之小熊软糖》中,为我们阐述了小熊软糖这一货币的使用方式:
小朋友们在医生那儿打针时,表现得好就可以得到至少5个小熊软糖;如果在数学考试中获得了满分,那么将会收获8个;练习长笛,或许可以得到4个……
所以,理所当然地,戒断小熊软糖瘾变成了一项必须严肃进行的教育措施。只不过,德国人似乎一生都在为之而努力。
毕竟,他们就连做科学研究,也总会带上小熊软糖。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意小熊软糖晚上做什么梦,担心它们是否会因为活不了几天而患上抑郁症。
甚至,还会从心理学、医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小熊软糖的社会行为,或是从古生物学领域,研究哪个地方挖出的小熊软糖化石。
而小熊软糖在德国历史上,也曾画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哈瑞宝小熊软糖能越过当时的柏林墙,从西德传到了东德。
当时在东德,只有政府控制的特供外国人的商店里才能买到小熊软糖。可这些商店只接受外国游客并且只接受外币,所以大多数东德人很难购买。小熊软糖便成为了当时西德的一些居民寄给东德朋友和家人的时尚礼物。
由此可见,对于德国人来说,哈瑞宝小熊软糖不仅仅是糖果,更是德国的特产、是德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很快,哈瑞宝靠着小熊软糖在软糖界独占鳌头。欧洲大大小小的超市里,它们总能轻易地占据货架。同时,也有更多的人迷上了它。
现在,世界没有了小熊软糖,可能真会停转!2021年,英国脱欧后,由于卡车司机太少加之疫情影响,小熊软糖无法运到英国导致超市断货,还曾引发过英国人民的愤怒。
这让我不禁好奇,全球明明有那么多生产软糖的厂商,比如国内就有着价格更便宜的童年回忆旺仔QQ糖,可为什么唯独只有小熊软糖俘获了那么多人类?
美国的糖果历史学家苏珊·本杰明,或许能替我给出一些参考答案。在她的书里曾写到,哈瑞宝采用了独特的果汁工艺,在还原果汁味道上做得比其他糖果厂家更出色。
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哈瑞宝广泛销售的商品多达60多种,口味有脆皮的、酸砂的、果味的……但最好吃、最畅销的,永远是经典果汁味小熊款。
菠萝、苹果、草莓、覆盆子、蜜橙和柠檬,不同口味对应不同颜色,一齐混入袋中,汇成多彩的包装。
而打包的随机性,还让网友研究起每袋软糖的颜色与口味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以便自己更好地决定先从哪个口味的开始进食。
不过,苏珊认为,小熊软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味道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汉斯所研究的味道和配方,其实在历史上那些早期糖果里,找到它的影子。
而他真正的创新,是用可爱小熊作为了软糖的新造型,让人们同时感到甜蜜和可爱。毕竟,当年的糖果制造商只注重糖的口味,没人会去在意糖果的形状。
哈瑞宝制作出小熊之前,糖果的形状多为短的圆柱形软糖,更不会有如此多彩的配色。但在可爱经济盛行的当下,众所周知,可爱就是第一生产力。
而哈瑞宝的小熊造型,也经历了多次创新。最初,小熊软糖的形象借鉴的是德国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形象“跳舞熊”(Tanzbär),所以它们看起来嘴巴尖尖的,体态也没有那么圆润,有几分像熊木雕。
到了1960 年,哈瑞宝才将跳舞熊改成了四肢蜷缩、五官模糊的Q版小熊。
所以,换做当今的营销思维,Haribo小熊软糖的成功,就是因为它在保证口味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后续也有无数事实证明,哈瑞宝塑造的小熊形态有多么受欢迎,甚至变成了横跨影视文学、时尚领域、网络表情包的文化符号。
一堆在烈日下融化的小熊软糖,可以引发大家关于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哲学迷思:“在这个含糖的泥潭里,个体的本质溶解成虚无,被改造成了一个单一的意识”。
不小心把我的小熊软糖丢在烈日下的汽车里了。当我回来的时候,他们融化在一个含糖的泥潭里,他们个体的本质溶解成虚无,被虚无改造成一个单一的意识。没有分离的存在,也没有味道,只是无形永恒橡皮糖的一种表现。
而完整的小熊软糖,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界当仁不让的ICON。不仅是小熊软糖的相关周边,比如冰箱贴、钥匙扣、马克杯、玩偶等,和软糖一起被买成了德国土特产;
图源 小红书@臭臭硬硬
珠宝、奢牌更是争相和小熊软糖推出联名,希望能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们的目光。
图源 小红书@小小狮子头
有关它们的剧集,同样数不胜数。上世纪80年代,迪士尼专门推出过一部以哈瑞宝小熊软糖为原型的动画电视系列片,名为“Adventures of the Gummi Bears(小熊软糖的冒险)”。
至于恐怖美剧《鸡皮疙瘩》,则把小熊软糖塑造成可以变大、融化的诡异吃人怪兽,塑造了一个可爱中又带着荒诞与邪恶的新形象。
但,这样的新形象,未必是空穴来风。 过去多年来,哈瑞宝的广告营销,成功地将小熊软糖与快乐、童年等理念捆绑并植入消费者脑海中,可它却并不一直如此。
2014年,哈瑞宝推出无糖版小熊软糖。而其中所添加的会导致腹泻的代糖,曾在多地引起过食品安全恐慌。
“撒旦用窜稀来惩罚世人。”
图片来源:Youtube@TaintedSoldiers
现在,亚马逊上与它相关的几千多条评论里,其中有一半是在赞颂它的美味;另一半,则是受害者们在控诉软糖、哀悼自己饱经摧残的屁股。
前不久,荷兰东部的哈瑞宝可乐味软糖更是被检测出有大麻的痕迹,这个原本应该带给大家快乐的小零食,又一次引发了恐慌。
我想,开头所说的那则《机器鸡》动画短片里,之所以会让粉色小熊自己咬断腿,估计就是想借此讽刺小熊软糖背后所潜藏的邪恶面。
不过,正是这种在可爱与诡异、快乐与恐慌之间摇摆的特质,才让这只小熊的形象如此完整且真实。
它既是网络时代被解构、重塑的文化符号,也是商业世界中一个会犯错、有争议的普通品牌。它承载着我们投射的所有天真与狂热,也映照出现实世界本身的复杂与矛盾。
图源作者@Jenice Johnson
或许,我们迷恋小熊软糖,不只是迷恋它的甜蜜,迷恋一个美好的童话,也迷恋着这个包裹在甜蜜糖衣之下,既可爱又荒诞,既治愈又危险的人间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