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月饼是不可或缺的应景美食,但它高糖、高脂、高热量的特点,常让人们在享受美味时多了几分顾虑。如何科学吃月饼,既能品味节日氛围,又能减少健康负担?这份实用指南帮你理清关键要点。
一、先搞懂:月饼的“健康短板”
热量炸弹:1块50g的莲蓉/豆沙月饼,热量约200-250大卡,相当于1.5碗米饭(约100g熟重);1块75g的双黄莲蓉月饼,热量可达400大卡以上,需跑步40分钟才能消耗。
高糖陷阱:传统月饼为口感,糖含量占比常达20%-30%。以50g月饼为例,单块糖含量约10-15g,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游离糖不超过25g”的一半。
油脂超标:酥皮月饼(如广式、苏式)的起酥工艺需大量油脂,部分月饼脂肪含量可达 30%-40%;蛋黄、肉松等馅料也会增加脂肪摄入,过量易引发消化负担。
二、科学选购:3步挑出“相对健康款”
看配料表:优先选“简单成分”
配料表越靠前的成分含量越高,尽量避开“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可能含反式脂肪酸),选择“植物油”“纯莲蓉”“纯豆沙”等明确标注的馅料。
警惕“无糖月饼”误区:多数“无糖月饼”用麦芽糖醇、木糖醇替代蔗糖,但饼皮和馅料(如坚果、蛋黄)仍含碳水和脂肪,过量食用仍会升血糖、增热量。
看营养成分表:盯紧3个数值
控糖人群重点看“糖”含量,优先选“糖≤5g/100g”的产品。
按需求选种类:不同人群适配款
控糖/减脂人群:选低糖杂粮月饼(如全麦、燕麦基底)、无蔗糖水果月饼(避开高糖果酱馅);
消化弱人群:选软皮月饼(如冰皮、流心奶黄,避免酥皮)、小分量月饼(单块 30-40g);
追求营养:选坚果月饼(如五仁月饼,注意避开额外添加的糖和油脂)、紫薯/山药等粗粮馅月饼。
三、正确食用:4个技巧减少负担
控制分量:“浅尝辄止”是关键
普通成年人每次吃1/4-1/2 块(约25-50g)即可,避免一次吃完一整块;
若当天吃了月饼,需减少主食(如米饭、面条)和油脂(如油炸食品、肥肉)的摄入,保持总热量平衡。
搭配食用:解腻又助消化
吃月饼时搭配 “解腻组合”:喝一杯绿茶、乌龙茶(刮油解腻)、无糖豆浆(补充蛋白质),或搭配 1 小份低糖水果(如柚子、草莓、蓝莓,避免高糖的葡萄、荔枝);
避免搭配碳酸饮料、奶茶(额外增加糖分和热量),也别和其他高糖点心(如蛋黄酥、绿豆糕)一起吃。
选对时间:避开“消化低谷期”
最佳食用时间:上午10点、下午3-4点(作为加餐,此时身体有一定能量需求,不易堆积热量);
避开时间:睡前3小时内(月饼难消化,易引发腹胀、影响睡眠)、空腹时(高糖刺激肠胃,可能导致血糖骤升)。
储存得当:避免变质伤肠胃
常温月饼(如广式)需放在阴凉通风处,保质期多为15-30天,开封后尽快吃完;
冰皮、流心月饼需冷藏(0-4℃),保质期多为7-15天,取出后放5分钟再吃,避免低温刺激肠胃。
中秋吃月饼,核心是“适量”与“平衡”。不必因担心健康而完全拒绝,也别因节日放纵过量,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选择、合理食用,才能在品味团圆的同时,守住健康底线。
撰 稿:王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