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火遍香港商超的“水果贵族”太秋甜柿在江西永丰迎来成熟季。
走进永丰县佐龙乡浪田村的千亩种植基地,果农们正背着竹篓穿梭林间,指尖轻旋,表皮微黄的甜柿便应声落入篓中。清脆的采摘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映衬出一派繁忙的丰收图景。
今年,基地挂果的20万斤甜柿尚未下树便已预售一空,预计到年底,这里将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体太秋甜柿种植基地。
“扎根永丰,扎对了!”
“攥着黏手、松开散粒,这沙壤土正合太秋甜柿的‘心意’!”2021年盛夏,在浙江经商的王小剑蹲在浪田村山岗上,揉搓着泥土难掩激动。
太秋甜柿是经中国林科院驯化的“水果贵族”:无需脱涩可鲜食,集苹果脆、梨水润、哈密瓜甜的特点于一身,含糖量达18%,却对生长环境“挑剔”:土壤pH值需6.0-6.8、年降水量超1500 毫米,还得是通风丘陵地。此前王小剑在浙江试种,因土壤偏碱,果子又小又涩,亏损不少。为找合适地块,他带团队跑遍南方多省,近乎放弃时,佐龙乡干部的邀约让他重拾希望。
“来永丰看看!浪田村有山有水,老区人帮扶最实诚!” 赶到浪田村,村民围着他热情支招:“后山空地随便用”“水库能浇千亩地”。望着波光粼粼的水库与连片缓坡,王小剑定了心。
可难题接踵而至。2022年春,首批果苗定植不久,企业资金链断裂了。危急时刻,时任乡党委书记李小兵带着100 万贴息贷款合同上门:“利息政府付,安心干!”
2023年,当地又请来中国林科院专家龚榜初现场指导,佐龙乡党委书记张功华介绍:“龚研究员来教育苗技术,果苗成活率超90%!”
看着村民跟着专家学管理,王小剑抚着果苗笑了: “小家伙,咱在永丰扎根,扎对了!”
“土果园”变“智慧园”
“老黄,你那片果树湿度差5个点,调下水肥阀!”2025年采收季,浪田村脱贫户黄世辉管护果树时,技术员周涛举着手机提醒。屏幕上,每棵果树的土壤湿度、温度、pH值实时显示,精准如“健康监测仪”。
“有这‘神器’,种果不用凭感觉了!”黄世辉感慨。三年前,他还靠“看天浇水、凭经验施肥”,果子大小不一;如今学会了物联网设备,成了“技术骨干”。
基地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分拣车间的数字化全景屏实时显示柿子分类、出入库数据;零下冷冻库与零度冷藏库延长保鲜期至45天;果树下的滴灌系统由芯片控制,水肥精准直达根部。“以前浇一亩地要3人忙一天,现在按个按钮就行,每亩节水30%、省肥20%,产量还提高15%,每年多赚10多万元。”王小剑算着经济账。
浪田村党支部书记钟安平回忆,当初土地流转时,村民有顾虑,党支部挨家做工作,党员带头签合同,
推出“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企业负责经营,村集体入股,村民则享租金、务工薪酬和年底分红。
“1040亩地流转30年,村集体获租金200多万元,50多人家门口就业,一年务工收入70多万!” 钟安平翻着账本,笑容满面。
“致富果”结“幸福缘”
“江西竟能种出比日本原产地还好的甜柿!” 2023年秋,香港商人黄喜润考察基地时,随手摘了个甜柿品尝,脆甜口感让他惊叹,当场签了3年供货合同。今年9月,黄喜润又预定了6万斤永丰太秋甜柿。
甜柿“一日达港”,离不开永丰的保障:佐龙乡用60多万元乡村振兴资金修通782米产业路,冷链车直抵果园;海关开通“绿色通道”,半天完成检验检疫。如今,订单遍布粤沪湘皖等地。
甜柿火了,村民日子甜了:浪田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涨至30多万元,建起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脱贫户说“家门口摘柿子就能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