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笔者漫步到市区聚福园小区附近,突然被一股热乎气裹住,热气源自巷子里一家油脂饼店。店主老两口穿着短袖、系着围裙,在锅炉边忙碌着,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妻子李单氏站在油锅前炸油渣,油花滋滋作响;丈夫李振玉则守着锅炉,手里的饼“啪”地贴在炉壁上,转眼就被烤得金黄焦脆。“老样子,要两块辣的!”熟客将车停到旁边。他的话音刚落,李单氏已经递过饼,顺势唠两句家常:“今天降温,多穿点啊。”
这家店在聚福园小区旁已开了15年,再往前数,夫妻俩还在幸福路摆过摊。算下来,从安徽蒙城来到宿迁做油脂饼,整整三十年了。“最早在老家就会做这个饼,后来亲戚说在家种地累,让我们来宿迁试试。”李单氏擦了擦手,眼里带着笑意。
店里的招牌是“蒙城油脂饼”,价格也实在,小饼1.5元一个、大饼2元一个,朝牌饼论斤卖,5元钱就能称上一大袋。“以前才卖1元一个呢!”李振玉插了句嘴,“2020年才涨的价,主要是油脂成本高了。”
熟客都知道,这饼好吃的诀窍藏在“实在”里。“油渣都是自己卤的,早上现买肥肉。”李单氏指着旁边的绞肉机说,“以前用手剁油渣,手上磨得全是泡,后来卖肉的邻居劝我用绞肉机,这才省了不少劲。”
夫妻俩的一天从凌晨三点就开始了,先做卷饼,再做油脂饼,一直忙到晚上十点,中午只歇一小会儿。“一天能卖一百多个饼,有时候有人一次就能买几十个,寄给外地的亲戚。”李单氏说,“人家吃惯了这口,走的时候总得带点。”
来买饼的人里,很多是从小吃到大的。“以前是小姑娘来买,现在都结婚有孩子了,还带着娃来。”李单氏笑着说,周边居民常来买饼,还有人专门绕路过来买饼。顾客杜先生吃了二十年,提起饼就点赞:“传统手艺,跟烤箱烤的饼不一样,馅做得用心,还实惠。”曹先生则习惯晚上来买:“他家饼脆、香,老板人也好。”
店里的暖,不止在饼香里。卖肉的邻居会炸了肉圆送过来,周边街坊常来唠两句家常;忙的时候,儿子、儿媳妇也会过来搭把手。“天天都开心,生意好,跟邻居处得也好。”李单氏说,自己没别的念想,“就开到干不动为止。”
说话间,李振玉掀开锅炉盖,金黄的油脂饼冒着热气,香气飘得更远。这一口带着烟火气的香,暖了邻里三十年,也还将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暖着巷子的时光。(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