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果说烤鸭是宴请宾客的体面,那么炸酱面就是安抚灵魂的归宿。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根连接着家庭与过往的情感纽带。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里,拌进去的,是数不尽的胡同家常记忆。
炸酱面的精髓,首在炸酱。这份功夫,体现着北京人的“讲究”。记忆里,总有一个周末的午后,祖母或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里不紧不慢地“炸酱”。专用的六必居或天源号的干黄酱,要用水细细地澥开,不能有一颗疙瘩。五花肉切丁,肥瘦分开,先下肥膘煸出猪油,再下瘦肉丁炒至干香。然后倒入澥好的黄酱,改用文火,用锅铲不停地推搅,防止粘锅。这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看着酱汁从稀到稠,从浅到深,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油和酱渐渐分离,浓郁的酱香混合着肉香,从厨房飘散出来,弥漫整个院子,这就是最令人心安的家常味道。
当酱还在锅里唱着歌时,准备“面码儿”的工作也同步开始了。这又是一番热闹景象。黄瓜切丝、芹菜焯水切末、黄豆青豆煮熟、心里美萝卜切丝……时令蔬菜,五颜六色,在盘子里堆成一座小山。这些面码儿不仅是点缀,更平衡了炸酱的咸腻,增添了清爽脆嫩的口感,体现了饮食中“调和”的智慧。
面煮好了,过一遍凉水,显得更加筋道。一家人围坐桌前,各自捞面入碗,舀上一勺赭红油亮的炸酱,再按自己的喜好铺上各色菜码。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拌面”环节。筷子在碗中上下翻飞,力求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沾染上酱色的光辉。在这个过程中,家人间的闲聊也开始了,从工作学习到邻里趣事,所有的话语都伴着“吸溜吸溜”的吃面声,被一同拌进了这碗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