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外滩的摩登楼宇,在老城厢的转角处,总能遇见坚守传统点心的老师傅。条头糕与海棠糕,这两样看似朴实的点心,藏着上海人记忆里最柔软的甜。
豫园九曲桥边的老作坊,沈师傅正在揉制条头糕。糯米粉要用崇明当年新米磨制,反复揉搓至"三光"状态:手光、盆光、面光。豆沙馅最见功力,赤豆需浸泡六小时,文火慢煮两小时,过筛去壳后加少量蔗糖炒制。当糯米团在手中拉成长条,嵌入深红的豆沙,最后点缀金桂花,便成了莹白如玉的条头糕。咬下去的口感层次分明——先是糯米的绵软,接着是豆沙的细滑,最后是桂花的清香,仿佛在吃一朵温柔的云。
与此同时,七宝老街的王阿姨正在烧热的模具上浇面糊。海棠糕的模具是祖传的黄铜模,七个凹槽恰似海棠花瓣。面糊发酵要恰到好处,倒入模具后迅速撒上糖渍猪油丁、松子仁。翻转烘烤时,糖浆在高温下形成焦糖脆壳,揭开瞬间甜香四溢。刚出炉的海棠糕烫手得很,但孩子们总等不及,一边吹气一边小口咬着。那滋味外层焦脆,内里蓬松,糖馅如熔岩般流淌,是上海人童年最奢侈的街头甜品。
这些需要手工现做的点心,在机械化的时代愈发珍贵。就像条头糕的柔韧,海棠糕的炙热,都在诉说着:有些味道,值得用最费时的方式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