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生煎小笼是上海的味觉名片,那蟹壳黄与梨膏糖便是这座城市的风物志。从咸香到清甜,从小食到药膳,展现着海派饮食的包容智慧。
清晨五点的金陵东路,做蟹壳黄的炉子已烧得通红。这种形似蟹壳的小酥饼,制作工序极为考究。水油面与油酥面要反复折叠七次,才能形成层次分明的酥皮。传统馅料分咸甜两派:咸口用新鲜猪肉末配香葱,甜口用白糖猪油掺芝麻。老师傅将饼坯贴在泥炉内壁,不过十分钟,满街都是撩人的焦香。刚出炉的蟹壳黄烫得左手倒右手,咬下去簌簌落下的酥皮要用手心接住,那是老上海人才懂的仪式感。
转过南京路步行街,沈大成的梨膏糖柜台前总围着游客。始创于咸丰年间的梨膏糖,最初是药店研制的润肺方子。用杏仁、茯苓、川贝等十余种药材熬制,最后加入冰糖收膏。熬糖师傅要掌握"小泡连大泡"的火候,糖浆必须拉得出细丝而不断。成品入口先尝到冰糖的清甜,随后草药的微苦缓缓浮现,最后喉间留下薄荷般的清凉。老城隍庙的戏迷最爱带上一块,听戏时含在口中,既润嗓子又解馋。
从蟹壳黄的热烈到梨膏糖的清润,就像这座城市的气质——既拥抱市井的烟火,又保留着文雅的余韵。这些穿越时空的味道,至今仍在弄堂深处飘香,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