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句广告语,藏着无数80后、90后、00后的童年记忆。
曾经,香飘飘是超市货架上的“奶茶一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是学生党熬夜刷题,冲一杯香飘飘都是标配。
但最近几年,大家明显发现:超市里的冲泡奶茶货架越来越窄,身边人喝的都是喜茶、蜜雪冰城、古茗这些现制奶茶,香飘飘似乎慢慢淡出了视线。
就在大家以为这个国民品牌要“躺平”时,一则消息炸翻了社交平台:香飘飘要开线下茶饮店了!
杭州大悦城负一层已经竖起了“全国首店”的围挡,大众点评上也挂出了门店信息,标注“尚未开业”。
从货架上的冲泡奶茶,到商场里的现制茶饮店,这个陪伴了我们十几年的品牌,为啥突然要“下凡”开店?
01.
2005年,香飘飘正式成立,靠着“方便冲泡、口味香浓”的杯装奶茶,迅速打开市场。
2008年,它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绕地球”的广告语更是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国民级营销案例。
那些年,不管是农村的小卖部,还是城市的大超市,香飘飘的红色包装都随处可见,是无数人心中“奶茶的代名词”。
2017年,香飘飘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奶茶第一股”,风光无限。
这一年,它的营收达到26.2亿元,随后两年持续增长,2019年更是创下39.78亿元的营收巅峰。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冲泡奶茶巨头,会在短短几年后面临“增长困境”。
2020年前后,现制奶茶成为市场主流,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新式茶饮品牌也随之崛起。
年轻人喝奶茶,不再满足于“开水一冲”的便捷,更追求“现泡茶叶、新鲜牛奶、实时制作”的口感和体验。
健康化趋势也让冲泡奶茶备受冲击,“植脂末、高糖、添加剂”成为消费者顾虑的点,低糖、0蔗糖、养生茶饮越来越受欢迎。
在这样的市场变化下,香飘飘的业绩开始下滑。
最让人揪心的是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营收10.35亿元,同比减少12.21%,净亏损高达9739万元,相当于亏了快一个亿。
更严峻的是,作为核心业务的冲泡奶茶,上半年营收只有4.23亿元,同比下降31.04%;曾经遍布全国的经销商也在流失,半年时间就少了92家,从1827家缩减到1735家。
为了摆脱困境,香飘飘早早就开始尝试转型。
2017年,它推出MECO牛乳茶、兰芳园丝袜奶茶,开辟即饮业务,想打破“冬季旺季、夏季淡季”的季节性魔咒。
2018年又跟风推出Meco果汁茶,瞄准健康消费趋势。
经过多年培育,即饮业务终于有了起色,2025年上半年营收5.91亿元,占总营收的58.27%,第一次超过了冲泡业务。
但即饮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康师傅、统一等老牌企业早已布局,新兴品牌也在不断涌入。
但仅仅只靠这样的业务是无法让香飘飘回春的,于是,这个一直扎根商超渠道的品牌,把目光投向了线下现制茶饮——这个既是红海、又是风口的赛道。
02.
其实,香飘飘对开线下店的态度,一直很“矛盾”。
2024年4月,香飘飘的态度还是“暂时没有线下的打算”。
当时它给出的理由很实在:线下茶饮店要么是加盟模式,投资回报周期长;要么是直营模式,管理和盈利都有挑战,和公司的发展理念不符。
但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2024年12月,香飘飘在杭州西湖湖滨银泰开了第一家快闪店,主打“原叶现泡”系列,产品售价9到12元。
虽然是限时运营,但凭借国民品牌的情怀,快闪店一度引发排队潮,甚至需要半小时起步才能点单。
不过,消费者的体验感却并不高。
甚至还有人吐槽,所谓的“现制”,其实就是店员现场用茶包泡茶三分钟,再倒入速食包装物料,和自己在家冲泡没本质区别。
但香飘飘显然看到了线下的潜力。
2025年3月,它又在成都春熙路开了第二家快闪店,还打出“身高180cm以上、空乘专业优先”的招聘要求,制造了不少社交话题。
从明确拒绝,到多次快闪,再到悄悄布局直营店,香飘飘的态度转变,背后是业绩压力下的迫切突围。毕竟,当冲泡业务持续下滑,即饮业务还在爬坡,线下现制茶饮这个年规模超千亿的市场,成了它不能错过的机会。
在普通人眼里,开一家奶茶店似乎不难,但实际上,现在的现制茶饮市场早就不是“随便开家店就能赚钱”的年代了,说是“血海”一点都不夸张。
打开手机地图就能发现,不管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还是二三线城市的街边,奶茶店遍地都是。
上有喜茶、奈雪的茶主打高端市场,一杯奶茶30元左右,靠品牌和品质吸引消费者;下有蜜雪冰城、冰红茶,一杯只要8到15元,靠低价和密集门店抢占市场;中间还有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品牌,主打10到20元价格带,靠着成熟的供应链和高频上新站稳脚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古茗、蜜雪冰城等四家头部品牌的门店总数已经突破3.8万家。
这些品牌的竞争早就不是“拼口味”那么简单,而是供应链、数字化运营的全方位比拼。
比如古茗自建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占比低于1%,单店利润率能稳定在22%;蜜雪冰城靠全产业链自控,原料采购成本比同行低18%,加盟商回本周期只要8个月左右。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香飘飘作为“新人”,优势和短板都格外突出。
先说说优势。首先是国民品牌的情怀加持,这是很多新兴品牌比不了的。不管是80后还是00后,大多都喝过香飘飘,这种童年记忆带来的亲切感,会让不少人愿意去线下店“打卡尝鲜”。
03.但短板也同样致命。第一,缺乏现制茶饮的运营经验。第二,品牌形象固化。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香飘飘的标签是“冲泡”“速溶”“过时”,而现制茶饮的核心是“新鲜”“健康”“潮流”。第三,成本压力大。线下门店的租金、人力、运营成本都不低,尤其是杭州大悦城这样的核心商圈,租金更是高昂。第四,竞争太激烈。杭州大悦城本身就有超过30家奶茶咖啡品牌,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
尽管自救动作不断,但香飘飘要真正 “飘” 起来,仍需破解三大核心矛盾。
其一,是双轮驱动的协同难题。即饮业务虽以 58.27% 的营收占比首超冲泡业务,成为第一增长曲线,但 20% 左右的毛利率远低于冲泡业务的 40% 以上,导致 “增收不增利” 的尴尬。
如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即饮业务成本,同时让冲泡业务在健康化升级中重拾增长,避免两大板块资源内耗,是战略落地的核心。
其二,是品牌认知的重塑困境。
在年轻消费者心中,香飘飘仍与 “父辈饮品”“高糖冲泡” 深度绑定,线下首店虽已落地,但面对杭州大悦城超 30 家竞品的围剿,如何将 “超级茶园” 的供应链优势转化为现制茶饮的品质竞争力,如何让健康化卖点真正植入消费者心智,而非停留在营销口号,考验着品牌的长期运营能力。
娃哈哈线下奶茶店黯然退场的前车之鉴,也警示着跨行业经营的巨大风险。
其三,是组织与决策的效率瓶颈。
近五年三位职业经理人接连离职,家族控股近八成、核心岗位多为家族成员的治理结构,难免导致市场化理念与保守经营风格的冲突。
创始人坦言自身 “思想太固化”,这恰恰点出了传统企业转型的深层桎梏 —— 面对市场变化,能否快速调整决策、整合资源,能否容忍创新试错的成本,直接决定了转型的成败。
结语:
从 “杯子绕地球两圈” 的辉煌,到半年亏损近亿的阵痛,香飘飘的起伏折射出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没有永远的行业巨头,只有永远的市场趋势。
消费升级从来不是淘汰某个品牌,而是淘汰那些无法跟上用户需求的商业模式。
香飘飘的亏损,本质上是过去依赖渠道红利、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在 “健康化、场景化、年轻化” 的新趋势下失灵的必然结果。
线下首店的试点、健康新品的迭代、渠道的多元化拓展,都是其向市场交出的答卷。
这场转型的成败,不在于单一举措的爆发力,而在于能否将产品创新、渠道革新与品牌重塑形成合力,能否真正打破组织惯性与认知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