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全球酒业巨头为何因这条河齐聚中国贵州的深山小镇? 答案藏在赤水河千百年的自然奇迹与人类智慧的碰撞中。
这里不仅是茅台的摇篮,更刚刚诞生了首个以河流命名的世界级行业论坛,试图用东方哲学破解全球酒业的共同难题。
赤水河的传奇,从它“任性”的流向开始。 这条发源于云南镇雄的河流,在云贵川交界的崇山峻岭间划出一道决绝的V型弯道,转而向北投入长江怀抱。
正是这一转弯,在三山环峙间勾勒出形同“酒甄”的茅台镇盆地,成为酱香酒无可替代的起源地。
河流的清赤交替并非偶然,每年端午至重阳期间,河水因雨季冲刷沿岸紫色砂页岩而呈现赤红色,水中镁、钾等矿物质含量达到峰值,此时河谷湿热,唤醒空气中1946种微生物群落,成为制曲的黄金时机。
重阳后河水复清,流速平稳,正是投粮下沙的绝佳节点。 这种自然节律与“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古法酿造工艺高度契合,被科学家验证为茅台酒风味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一场由国家组织的“茅台酒异地酿造实验”在百余公里外展开,尽管完全复制工艺原料,却始终无法复现茅台酒的独特品质,最终证实了赤水河谷微生物环境的不可复制性。
赤水河的魅力不仅源于自然,更镌刻在古老的盐道记忆里。 清代诗人郑珍笔下“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景象,记录了这里作为滇黔川盐运枢纽的繁华。
商贾、船工与背夫用一杯烈酒驱散疲惫,沿河兴起的酿酒作坊在盐商资金与技术加持下不断升级,最终孕育出世界闻名的白酒产业带。
如今的赤水河流域,串联起仁怀的茅台、习水的习酒、古蔺的郎酒等名企,形成占据中国酱香白酒超六成产能的“黄金走廊”,也成为长江上游唯一干流无筑坝、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
守护这条“生命线”成为茅台的核心使命。 从2014年开始,茅台每年投入5000万元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累计捐资超4亿元用于水源保护、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
更早的协同保护可追溯至1985年,云贵川三省十县政协发起流域治理协作;2021年,三省人大常委会同步通过《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开创中国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先例。
这些努力让赤水河保持了原始风貌,鳗鲡、鳡等珍稀鱼类重新出现,干流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
茅台厂区更以严苛标准践行环保,例如投资4.68亿元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100%达标排放;启动“煤改气”工程淘汰燃煤锅炉,年减二氧化硫排放6048吨。
2025年10月28日,赤水河的保护与传承迎来高潮。 以“天地位育”为主题的首届赤水河论坛在茅台镇开幕,茅台集团联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起此次盛会,邀请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酩悦轩尼诗等国际酒业巨头,以及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国内酒企代表齐聚。 论坛主题“天地位育”源自《中庸》,寓意万物各安其位、和谐共生。
茅台集团总经理王莉阐释,这体现在严格遵循二十四节气的生产节奏中,5大工艺流程、30道工序、165个环节,从制曲到出厂至少5年等待。
与会者共同发布《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在生态保护、技艺传承等八大领域达成共识,并启动“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 同期发布的《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首次建立全球酒业量化评估体系,用数据破解中国白酒与国际市场的沟通壁垒。
论坛的议程直指行业痛点。 三场专题讨论分别聚焦“年轻化、国际化、数字化”:波兰肖邦伏特加CEO塔德乌什·多尔达指出,Z世代并非抗拒饮酒,而是追求品牌故事与互动体验;巴西SindBebidas协会数据表明,全球果味低醇饮料销量正分流传统烈酒市场。
茅台则分享其文化输出策略,如每年重阳酒节吸引海外“茅友”探访,以及通过茅友嘉年华活动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
国际化路径上,论坛对比了法国波尔多通过纪录片《红色情结》推广酒庄文化,与茅台借助指数报告构建通用语言的不同实践。
赤水河畔的务实合作已在推进。 茅台与产区农户建立有机高粱基地90万亩,累计创造农业产值超750亿元,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云贵川三省联合开展的“河长制”在流域设置1281名河长,建设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
这些举措被写入《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ESG报告》,成为全球酒业首份聚焦产区的环境社会治理范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德烈·切韦廖夫在论坛上强调:“这场对话不止关于酒,更是通过创造与分享的事物理解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