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跟楼下张姐聊天,她还说呢,炒个青菜非得等油冒烟了才下菜,说这样炒出来才有锅气,香!我当时没好意思反驳,其实我以前也这么干,直到上次体检,医生说我血脂有点偏高,特意问了问日常做饭的习惯。
说实话,咱中年人做饭,多半是凭老经验。年轻时跟着爸妈学,啥时候下油啥时候放菜都有固定套路,哪想过这里面还有科学讲究?就说油温这事儿,我以前炒肉丝,总觉得油不烧到冒烟,肉丝就不香,还容易粘锅底。结果呢,炒出来的肉丝边缘总有点发焦,吃着一股糊味儿还不自知,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香”。
后来查了点资料才明白,油烧到冒烟的时候,温度早就超标了,尤其是咱常用的菜籽油、花生油,这时候会产生不少有害物质。你别说,自从改了习惯,把油烧到六成热就下菜,炒出来的菜看着鲜亮多了,青菜是脆绿的,肉丝也嫩,反而比以前更有食材本身的香味。上次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青椒肉丝,他还问我是不是换了新油,说比以前好吃。
除了油温,还有个事儿我得说说,就是放盐的时间。我妈那辈做饭,总喜欢刚下菜就放盐,说这样入味。我以前也照做,炖排骨的时候,水刚烧开就把盐扔进去了。直到有次跟做厨师的表弟吃饭,他尝了我带的炖排骨,说肉质有点柴,问我是不是早放盐了。
这才知道,盐放早了会让肉里的水分提前跑出来,难怪炖出来的排骨嚼着费劲。现在我炖肉都等到快出锅前半小时再放盐,你猜怎么着?排骨炖得烂乎极了,轻轻一咬就脱骨,肉香也更浓。上次炖了一锅给我妈送去,她还问我是不是有啥秘诀,说比她炖的好吃多了。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焯水必加料酒去腥味”。我以前不管焯什么肉,都得倒点料酒,觉得这样能去味儿。结果有次家里料酒用完了,焯牛肉的时候就只放了姜片和葱段,焯完发现也没啥腥味,反而比加了料酒的更鲜。
后来才琢磨明白,料酒里的酒精受热会破坏肉的鲜味,其实焯水去腥味,关键是冷水下锅,让血沫慢慢渗出来。像牛肉、羊肉这种腥味重点的,加几片姜、几段葱就足够了。上次做羊肉汤,我就用了这招,汤色清亮,一点膻味没有,我家那位平时不爱吃羊肉的,都喝了两大碗。
对了,还有蔬菜要不要先洗后切这事儿,我以前总嫌麻烦,都是先把菜切好再泡水洗,觉得这样洗得干净。直到有次看养生节目,专家说蔬菜切了之后细胞壁破了,营养会流失得特别快。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后来试了试先洗后切,炒出来的菠菜确实比以前更嫩,口感都不一样了。
咱中年人做饭,图的就是家人吃得香、吃得健康。这些小细节看着不起眼,改过来之后变化是真不小。前阵子同学聚会,大家聊起养生,不少人都抱怨做饭没胃口,我把这几个小技巧跟他们说了说,有个同学试了之后还特意给我发消息,说家里孩子现在吃饭都多吃一碗了。
其实做饭这事儿,真不是老经验就全对。有时候稍微改改习惯,就能让饭菜更美味也更健康。我现在做饭,偶尔还是会忘事儿,比如炒青菜忘了控制油温,炒到一半才反应过来,赶紧调小火。不过没关系,慢慢调整总能做好。
你们平时做饭有啥老习惯不?比如炒什么菜必须得热油冒烟,或者有啥自己琢磨出来的小技巧?我反正觉得,做饭这事儿就得不断试不断改,毕竟家人吃得开心,咱做饭才有劲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