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大街上的量贩零食店多到数不清,“9.9元一大袋”“比超市便宜一半”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可谁能想到,好想来一块泡泡糖能闹上热搜,三只松鼠赚了吆喝不赚钱,山姆却把小品牌捧成爆款?
今天就扒扒量贩零食的“热闹与门道”。
看着便宜,实则消费者没保障,商家没利润,这生意到底谁在做?
好想来风波未了
好想来那事儿过去俩月了,现在提起来还让人堵得慌。
苏州门店3岁娃拿了两块泡泡糖没付钱,妈妈立马回去补款,结果网传“娃偷了上千元零食”。
后来门店说没这回事,品牌成立工作组,可这事就像根刺——消费者要的不是“没说过”,是一句踏实的解释和靠谱的处理。
直到10月,好想来才发了个声明,说要优化门店客诉流程,以后赔偿有统一标准,不再让店员“随口说”。
可翻开黑猫投诉平台一看,截至11月,好想来相关投诉已经超1200条,比之前还多了200条。
投诉内容翻来覆去就几样:零食发霉、日期过期、里面混异物,有人买了袋饼干,拆开一看居然有根头发,找门店退,店员还说“难免的”。
说句实在话,量贩零食主打“平价”,可“平价”不是“低质”的遮羞布。
好想来这类店连最基本的品控和售后都没跟上,光靠“便宜”拉客,能留得住人吗?
业绩冰火两重天
今年前三季度,零食行业的分化简直像“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万辰集团、盐津铺子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三只松鼠、劲仔食品“增收不增利”,说穿了,差就差在“卖货的地方”不一样。
先看靠量贩渠道吃饭的企业。
万辰集团今年三季度财报刚出来,营收涨了15%,可净利润才微涨2%,资产负债率虽然从90.97%降到了88%,但还是比行业健康线(40%-60%)高一大截。
为啥?因为它靠的是“走量”——全国超万家店,卖的多是品牌方的货,自己没定价权,毛利低得可怜。
劲仔食品更典型,前三季度线下零食渠道涨了50%,可三季度毛利率反而降了1.1%,只剩28.9%。
公司自己也说,“量贩渠道占比高了,利润就下来了”。
还有三只松鼠,光销售费用就花了16亿,同比涨了24%,结果净利润跌了52%,投出去的钱全打了水漂。
再看靠山姆吃饭的企业,那日子就不一样了。
有友食品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2.4亿,净利润涨了40%,比过去三年同期最高值还多4亿。
秘诀就是山姆的“藤椒脱骨凤爪”,今年9月刚上架,就冲进了山姆零食销量榜前三,之前的脱骨鸭掌更是卖了大半年榜首。
盐津铺子更厉害,在山姆推了“零添加果干礼盒”,不仅国内卖得好,还借着山姆的名气出海了。
现在美国的99 Ranch Market超市里,就能看到它家的麻酱素毛肚,东南亚市场也卖爆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量贩渠道是“赚销量”,山姆是“赚品牌+销量”,前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后者能走得更远。
万辰押注IP自救
万辰也知道光靠走量不行,今年开始折腾“自救”——搞自有品牌,还跟IP联名。
春节的时候,好想来门店全摆上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联名礼盒,还有三丽鸥的草莓惊喜盒,说是“用零食带潮玩”,想拉高客单价。
最近财报里显示,万辰的自有品牌营收占比终于从1%涨到了5%,哪吒礼盒在春节期间卖了10万盒,销量是普通礼盒的2倍。
可问题是,毛利还是上不去——自有品牌毛利才30%,比山姆渠道的产品低了15%。
而且联名IP要花钱,授权费、包装费加起来,最后赚的钱跟卖普通零食差不了多少。
有业内人说,万辰这步棋是“病急乱投医”。
量贩零食的核心问题是“没壁垒”,大家都卖一样的货,只能打价格战。现在搞IP、做自有品牌,是想建壁垒,可消费者认不认?
比如年轻人可能为哪吒礼盒买单,但中老年人还是会选“9.9元一大袋”的普通零食。
说到底,没有解决“性价比+品质”的矛盾,再折腾也难跳出“走量不赚钱”的怪圈。
结语
量贩零食的热闹,终究逃不过“价值”二字。
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便宜又好”;商家要的不是“走量”,是“走量又赚钱”。
好想来、万辰的尴尬,是因为只抓住了“低价”,却丢了“保障”。
未来行业要想不“谁都不占便宜”,还得在“性价比”和“长期价值”间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