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吃饭那叫一个 “实在”,每次都得吃到撑得想松腰带才肯放下筷子,尤其是家里炖肉或者做红烧肉的时候,非得把最后一块肉扒拉到碗里才甘心。结果去年体检,血脂那项指标飘红,医生说跟我吃太饱、消化负担太重有关系,建议试试七八分饱。
说实话一开始我特纳闷,这七八分饱到底是个啥感觉?总不能拿尺子量吧?头一个星期纯属瞎蒙,有时候吃太少,不到下午三点就饿到眼冒金星,抓着饼干猛啃;有时候又没控制住,吃完还是觉得胃里坠得慌。后来才摸出点门道,吃到一半先撂筷子,喝口水歇个五六分钟,那时候再感觉,要是还能吃两口但不是非吃不可,就是那个劲儿了。
坚持了大概一个月吧,最明显的变化是肠胃舒服多了。以前吃完晚饭总爱往沙发上瘫,动都不想动,胃里还老是咕噜咕噜响,像装了半桶水晃荡。现在吃完站起来溜达几步,浑身轻快,再也没有那种 “被食物压得喘不过气” 的感觉。我妈还说我气色好了,不像以前总带着点积食的疲惫劲儿。
三个月后去复查,拿到化验单我眼睛都亮了 —— 血脂居然降了 12%!医生都挺惊讶,说这比不少吃药的人效果还稳。其实我也没特意改吃啥清淡的,就是控制了量,以前一碗半米饭现在只吃一碗,菜还是照样荤素搭配,就是不再硬撑着把盘子扫光。
你别说,这七八分饱的门道还真不少。我试过按网上说的 “半碗就是七分饱”,结果吃 100 克青菜和 100 克炸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后来才明白得按身体的信号来。还有次跟朋友聚餐,聊得太欢吃太快,等反应过来已经撑得难受,那回算是白坚持好几天了。细嚼慢咽是真重要,给大脑点时间接收 “吃饱了” 的信号,不然很容易吃过头。
不过有个误区我得说下,不是说越少越好。有回为了凑 “七分饱”,吃完俩小时就饿到想啃桌子,后来才知道那是硬扛,该加两口就得加,别跟自己较劲。而且我发现,这招对年轻人管用,我爸今年五十七,试了半个月说总觉得没力气,后来问了医生才知道,年纪大了消化弱,但营养得跟上,不能照搬年轻人的量,得少量多餐才合适。
现在我家吃饭都养成习惯了,吃到差不多就把菜收起来,省得看着眼馋忍不住。我媳妇以前总抱怨吃完胃不舒服,现在跟我一起控制量,说连多年的嗳气都少了。真的,这养生哪用搞那么复杂,就从每顿饭的七八分饱开始,身体的变化自己能清清楚楚感觉到。
至于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七八分饱,我总结了个笨办法:吃完到下顿饭之前一小时左右,要是肚子咕咕叫,那就是刚刚好;要是到点还不饿,那上顿肯定吃超了。别跟机器似的卡着量算,身体的感觉才最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