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勤俭持家都是一种美德。在个人家庭中,勤俭持家可以让家庭更加和谐。但如果这种做法仅仅存在于皇帝个人身上,而太监和大臣却不这么做,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有未来。道光帝虽然无法算作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比起许多昏庸的皇帝,他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较为优秀的君主了。道光帝继位时,清朝已经处于衰退的状态,虽然他也有意从自身做起,想要带领清朝走向复兴,但大清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道光帝算是较为勤俭的皇帝之一。毕竟他的父亲和祖父在位时,每顿饭都会摆上丰富的满汉全席。然而到了道光帝时,他为了节省宫中的开支,每顿饭通常只会有两三道菜。整个皇宫的开支,包括前厅和后宫,年花费仅为20万两。道光帝自己每天都过得很节俭,衣服也经常缝补。然而,即便如此,国库依然空虚。问题不在于国家没有钱,而是宫中的太监和外面的官员都过于贪婪。
有一次,太监负责给皇帝买鸡蛋,市场上的价格是一文钱一个鸡蛋,但太监却谎称每个鸡蛋要40两。这让一直勤俭持家的道光帝听后非常震惊,他觉得吃一个鸡蛋竟然如此奢侈。在一次早朝上,皇帝与大臣们闲聊时问他们早餐吃了什么。一位大臣回答说是两个鸡蛋,结果道光帝大怒,指责他是“大贪官”。因为在皇帝看来,两个鸡蛋的价值已经是80两。
换个角度来看,清朝未能强大,也与道光帝自身的行为有关系。因为他虽然知道自己在节俭,却没有去深入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如果他能像康熙帝一样微服私访,了解市场上一个鸡蛋的真实价格,也许他就能早早发现宫内外的腐败现象,采取措施加以整治,清朝的腐败情况也不会如此严重。
为了挽救国家的财政危机,道光帝也曾提议禁烟,多次下诏禁鸦片的进口,并禁止自种自制。然而鸦片战争爆发后,因道光帝的应对不力,既没有稳定的战略,也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最终清朝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个港口进行通商。
在道光年间,清朝实施了三项改革措施:漕粮海运、改盐法为票盐法以及允许开采矿产。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挽回国家的颓势。
道光帝于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因坚持为继母恭慈皇太后守灵而导致身体不适,在圆明园九洲清晏殿驾崩,享年69岁。他被安葬于清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咸丰帝继位后的第一年(咸丰元年),有臣子报告给他一件事,提到咸丰元年正月初四日,内务府大臣奉旨画道光帝圣像,要求圣像表现为盘膝坐姿,前方设有《易经》乾卦的书案。
历史学家孟森认为,道光帝的治国能力有限,他的庸碌无能也成为了清朝自入关以来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称这一时期为“嘉道中衰”。民国学者蔡东藩也曾批评道光帝:“他只注重表面的节俭,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节衣缩食,治家有余,治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