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费大厨,和辣椒炒肉已经成为“最佳CP”。
我们说起费大厨,就会想到辣椒炒肉,说起辣椒炒肉,就会想到费大厨那句:你好你好,全国小炒肉大王费大厨辣椒炒肉,请慢用!
然而,当费大厨圣地亚哥店的围挡广告曝光,费良慧胸前的菜品不再是那道标志性的辣椒炒肉,取而代之的是西兰花炒牛肉。
品牌名也从“费大厨辣椒炒肉” 简化为 “费大厨”,去掉了“辣椒炒肉”这一核心后缀。
计划2026 年夏季开业的费大厨国外首店,为什么会弃用辣椒炒肉?
这种调整,折射出湘菜出海过程中的现实考量与战略选择。
菜品调整,是对海外市场的现实考量
作为湘菜头部品牌,费大厨凭借“辣椒炒肉”这一经典菜品,年销1000万份的底气,成为品牌最具辨识度的符号。
而现在,费大厨国外首店,将西兰花炒牛肉推至台前,取代辣椒炒肉的招牌地位,背后是湘菜品牌对海外市场的现实考量。
辣椒炒肉虽好,但在海外市场存在双层挑战。
一是国外市场对猪肉的接受度参差不齐,部分群体出于宗教或健康考量对猪肉持谨慎态度。
二是对新鲜蔬菜的进口有严格的检疫规定,许多中国特有蔬菜品种难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而牛肉在欧美餐饮文化中拥有广泛基础,西兰花则是外国人盘中常见的蔬菜品类,两者结合更容易被当地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更重要的是,西兰花、牛肉等食材在欧美市场则有着完善的供应链,品质稳定,在全球都容易采购,从根源上解决了海外供应链难题。
在国外,品牌名称从“费大厨辣椒炒肉”简化为“费大厨”,既避免了品牌被单一菜品所局限,也为未来菜单的多元化拓展留出空间。
去标签化后的品牌名更具包容性,能够容纳更丰富的菜品,为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顺势而为,湘菜人对市场的敏锐洞察
费大厨的菜单调整并非个案,而是湘菜出海当地化策略的一个缩影。
在湘菜全国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因地制宜已成为品牌拓展的关键性因素。
纵观湘菜品牌在国内的扩张,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策略。
例如,兰湘子做每个城市的湘菜。
兰湘子每进入一个新城市,都会根据当地口味偏好对菜品进行微调。在保持湘菜本味的同时,在辣度、咸度和酱色上进行适度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在海外市场,这种变通更为彻底。蒸浏记新加坡首店因当地政策限制,暂时下架了国内热销的腊味蒸菜,转而采用椰浆、本地香料创新蒸制技法,用标准化工艺降低对厨师的依赖。
味上湘菜馆在东京增加了定食套餐和丰富酒水,满足日本消费者的用餐习惯,同时从长沙派驻资深厨师保证烹饪底色。
湘舍壹号更是用一道“清炖甲鱼” 叩开香港市场,将高端湘菜与粤菜食材融合,30% 的定制化菜品让湘菜摆脱了 “重油重辣” 的刻板印象。
这些案例背后,是湘菜人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餐饮竞争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而非固守形式。
无论是国内跨区域还是海外拓展,味型调整、食材替换、菜单优化,本质上都是用变通打破地域壁垒。
湘菜出湘,该变什么,该守什么?
费大厨的“换菜”举动,触及了湘菜出湘出海的一个核心命题:到底该变什么?该守什么?
在众多品牌的探索中,答案逐渐清晰。
湘菜出湘出海,不变的是湘菜的核心基因。
费大厨的西兰花炒牛肉,虽替换了食材,依然坚持湘菜“猛火快炒” 的技法,与国内辣椒炒肉的品质标准一脉相承。
兰湘子无论味型如何调整,将“新鲜现炒”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让湖南风味的内核贯穿始终。
味上湘菜馆海外门店的厨师全部从长沙直营店派驻,确保火候掌控和调味逻辑不跑偏。
湘菜出湘出海,变的是适配市场的形式与供应链体系。
海外市场的食材限制倒逼湘菜品牌创新,费大厨用西兰花炒牛肉替代辣椒炒肉,本质上是解决供应链难题的智慧选择。
聪厨食品通过泰国FDA 认证,将手工红薯粉、白辣椒转化为标准化包装产品出口,让湘菜食材实现 “全球通”。
这种变化不是妥协,而是站在市场角度赋能传统菜系,让湘菜的核心风味在不同市场落地。
西兰花炒牛肉能否成为湘菜出海的新招牌,尚难定论。
随着费大厨圣地亚哥店明年的开业,我们将有机会看到这种战略的实际效果。
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勇于尝试、因地制宜的态度,值得肯定。
正如我们先辈所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