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朝”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从气候和农事出发的。因为农历进入十月,天气渐渐寒冷,人们要加衣御寒了。
《惠州志》有记载:“十月朝,城中作粉食祭祖,乡落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所说的“糍堆”和“粉食”其实就是“逆糍”。许多地方的习俗认为“十月朝”是牛王生日,山里人这天必给耕牛喝米酒、灌稀粥。
由此可见,十月朝是农民庆祝丰收的欢宴,是迎接寒冬的前奏,是对耕牛的犒赏,是为自己增添冬衣,继而象征性地给先人送寒衣的祭祀,凡此种种,就形成了十月朝的节日气氛。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往往在立冬过后、传统的寒衣节当天,这个时候意味着冬天来临,要准备御寒的衣物和食物。而白嫩嫩、圆滚滚、软绵绵、热呼呼冒着白气的“糍粑”,如同冬天的白日,给人温暖、充实的幸福感和力量感。
惠州有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十月初一,糍粑热得烫手)。其中“碌碌”形容糯米团滚动成形的过程,“烧”则指刚蒸熟的热乎状态。相传,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惠州人称为“牛神诞”。糍粑,惠州人又叫糍粄、捏糍、逆糍,是惠州乡下人与城里人都喜欢吃的一种茶果。用糯米包裹着花生末、白糖、芝麻的白色糍粑,一个个圆滚滚,软黏可口,韧劲十足。每逢十月朝那天,惠州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糍粑。在外的工作的年轻人也会借此机会回到家乡,到那时,家里的老老少少都会聚在一起品尝糍粑,也是别样的温馨。新鲜做好的糍粑,口感柔软带有嚼劲却不粘牙,搭配上甜而不腻的内馅,不禁让人勾起儿时的记忆,那种孩童时期简单的幸福。
传统糍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浸泡、蒸煮、捶打后制成黏团,再包裹芝麻、花生碎、红糖等馅料。其制作过程常需全家参与,体现了家庭协作的和谐氛围。食用时讲究“热、玩、斗”,即趁热品尝、趣味把玩、互相比较,增添节日乐趣。用糯米包裹着花生末、白糖、芝麻的白色糍粑,一个个圆滚滚,软黏可口,韧劲十足。小时候每次吃成黑牙白脸大花猫,还要去笑话其他孩子,那时候的童年,不需要糍粑里的糖就足够甜蜜。糍粑,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茶果,它包含着惠州人对着寸土地的记忆;那张有韧性的糯米皮,不仅仅包裹着香甜的内馅,更包含着一部分人对家乡的感情。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客家老人来说,一个个绵软香甜的糍粑,每吃一口都是美好的回忆。小小的糍粑,是一份特殊的感情,哪怕是奔波在外的游子,只要尝上一口,就仿佛回到了儿时,那是一种并不复杂的满足和快乐。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习俗虽已褪去浓厚的祭牛神色彩,却以更温情的方式延续着。在惠州等客家地区,农历十月初一仍是街坊邻里共享糍粑的暖心时刻——热气腾腾的糯米团裹着花生芝麻馅,在手中“碌碌”翻滚,咬一口软糯香甜,仿佛将丰收的喜悦与亲情的温暖一同嚼进心里。这一传统不仅承载着客家人对耕牛的感恩与对生活的期许,更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纽带,让古老的民俗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代代相传。小伙伴们,十月朝记得吃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