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乡愁,“吃”出百亿产业
创始人
2025-11-21 10:04:19

人民网记者 常国水 康梦琦

乡愁是什么味道?

对浙江而言,乡愁是那一块金黄酥脆、油而不腻的缙云烧饼,是配料独特、皮薄馅鲜的嵊州小笼包,是糯米油润、肉馅化渣的嘉兴粽子,是咸鲜交融、海风拂面的舟山海鲜面,是酒香醇厚、时光沉淀的杭州东坡肉……

当“舌尖上的乡愁”遇上江南水乡,“家乡的味道”被重新唤醒,香溢四海。文火慢炖的醇厚、山海馈赠的鲜甜、市井巷陌的烟火,让浙江游子们念念不忘,也为不少县域“吃”出了超百亿的大产业。

缙云烧饼是很多缙云游子的乡愁。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午后3点,“缙云烧饼一均店”里,56岁的赵一均师傅正在忙碌。揉面、包馅、涂糖油,再将饼胚利落地贴入烧饼桶内壁……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他重复了37年。

“刚入行那会儿,挑着烤桶走天下。”赵一均回忆起当年——那时候,烧饼师傅是缙云最普通的谋生者之一,星辰未落他便出摊,四季风霜都刻进了他长年揉面粗糙有力的指节里,“我们见证了缙云烧饼行业最初的艰辛”。

流动“夫妻摊”,在缙云越来越多;外地归来先吃上一口烧饼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2014年,缙云烧饼已小有名气,但大伙儿都是零散经营,不成气候。

看到烧饼里装着不少缙云人的乡愁,缙云县委县政府开始思索——这一口乡愁里,是否蕴藏着富民增收的生产力?如何抓住这“大机遇”,打破产业“小、散、弱”的发展瓶颈?

为提升富民产业含金量,带动百姓就业增收,2014年,县里做了一件挺特别的事——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了办公室——百姓称它为“烧饼办”。县里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决心把“缙云烧饼”从一门手艺,做成一个响亮的区域品牌。

“烧饼办”一成立,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针对口碑好但缺资金的摊贩,量身定制“烧饼贷”,提供开店补助;建立免费的烧饼师傅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上万人次;组织专家和老师傅共同研制《缙云烧饼制作规程》,让这份“家乡味”可复制、可传承。

在“烧饼办”的帮助下,赵一均拿到了3万元补助,于2014年7月开出了缙云首家烧饼示范店。第一年,其营业额就突破了200万元。

小小的烧饼成了连接乡情的纽带。赵一均微信里有8000多位好友,大半是在外缙云人。一句“赵师傅,想家的味道了”,订单就从天南海北飞来。“一年光快递费都要四五万元,最远的饼寄到了美国。”赵一均说。

如今,缙云烧饼已不仅是缙云人的烧饼,它还征服了天南地北食客的味蕾。

在缙云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浙江长红丽嫂嫂食品有限公司研发打造了缙云烧饼首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有超5万个标准化生产的烧饼从这里出发,“坐”上冷链物流车走向全国。

长红丽嫂嫂机械化生产的缙云烧饼。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从街头巷尾,到高速服务区,再到大型商超、星级酒店……缙云烧饼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全国乃至海外的缙云烧饼店已有8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9.2万人,年产值从2013年的2.1亿元增至2024年的38.9亿元。”缙云烧饼品牌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赵佳敏说。

缙云首条烧饼全自动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烧饼火了,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小麦、土猪肉、烧饼桶……都跟着兴旺起来。尤其是被称为“烧饼灵魂”的梅干菜,变化最为明显。

传统的梅干菜生产加工依赖农户和家庭作坊,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为打破瓶颈,缙云烧饼协会等联合制定了菜干加工地方标准,建设了标准化栽培种植示范基地,引育了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23年公司开始种芥菜,因没经验,第一批200多亩芥菜都烂在了田里。”菜味居董事长范涛介绍,好在有政府兜底、保险保障,再加上农科院和高校的技术支持,如今,亩产已翻倍。

“2024年,全县菜干产值已超1.22亿元。”缙云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促进科科长赵晨光说,“土疙瘩”变成了致富“黄金叶”。

越“愁”越有销路,越“土”越能富民。缙云因地制宜,发展“五彩农业”,打造出以烧饼、黄茶为代表的“两黄”,以茭白、爽面为代表的“两白”,以及杨梅、麻鸭、梅干菜等组成的“乡愁产业”集群,让老百姓守着好山水、过上好日子。

去年,缙云“五彩农业”创下92.99亿元的总产值,今年前三季度已突破76.3亿元,全年有望历史性地跨越百亿大关。

菜味居研发的菜干冰激凌。人民网记者 康梦琦摄

在浙江,像缙云烧饼这样靠乡愁做大的产业,不止一个。

“一笼包子一座城”。遍布全国街头巷尾的小笼包铺,不少经营者来自浙江绍兴的一座小城——嵊州。

《嵊县志》记载,“陈东升馒头店精制的小笼肉馒头,配料独特,皮薄馅鲜而含汁,驰名县内外。”1933年,嵊州人陈东升在当地开了第一家小笼馒头店,深受食客喜爱。之后,嵊州小笼包被走南闯北的嵊州人带向了全国各地。在嵊州剡湖街道禹溪村,60%以上的劳动力在全国做小笼包生意,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

从“夫妻店”“兄弟店”到速冻小笼包生产企业,以小笼包为主的嵊州小吃从业者超过了8万人,小吃产业规模达到了140亿元。“嵊州小笼包代表着家乡的味道,我们工厂一天可生产60多万只,已进入全国多个头部商超。”剡花食品负责人陈宏基表示,希望这口“家乡的味道”能被更多人喜欢。

嵊州小笼包是不少嵊州游子的乡愁。嵊州市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游子们的“心心念念”,在之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清晰的“乡愁产业”版图。仙居杨梅、涌泉蜜橘、金华火腿、绍兴黄酒、衢州“三头一掌”……数不清的农特产品承载着乡愁与匠心,将浙江的“共富故事”演绎得津津有味。浙江正以强大的驱动力和“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产业共富、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和新希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州甘薯甜糯“圈粉” 高州甘薯亮相展会。受访者供图 高州甘薯又香又甜。资料图片 11月14日至17日,2025年全国粮油...
萌娃巧手腌酸瓜,客家味道润童心... 近日,寻乌县城东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满是蔬果香,一场充满客家烟火气的酸瓜子制作活动热闹开启。作为寻乌客家...
原创 当... 胃和心,总要有一个是满的。所以,全世界的迷茫和忧伤都可以用美食去抵挡!更多家常美食做法,请关注典典小...
【米其林大厨传授】炒黄瓜的4个... 你是否在炒黄瓜时总是感觉不够脆爽,或者变得水汪汪?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其实藏着不少小技巧。今天,我...
原创 安... 标题:安徽这4种食物最恶心,外省没人敢尝试,本地人却爱到不行! 在安徽的美食地图上,有那么几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