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丰羊”最香 ——探访藏书羊肉起源地的开店故事
创始人
2025-11-21 12:42:25

晚秋初冬,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味蕾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太湖东岸的藏书羊肉。

当食客们按图索骥,涌向木渎镇善人桥一带的“羊肉美食街”时,少有人知的是,隔着一条苏福路,一个在行政版图上隶属于胥口镇的村庄——合丰村,也曾是藏书羊肉发源地之一。

在藏书羊肉迎来一年中的旺季时,这里看似安静,却并未隐身。

全村超三成人家从事着羊肉的加工与销售,不仅在本地开店,还将生意做到浙江、上海、安徽等地。

循着羊肉的香气,我们走进合丰村,在村干部、老一辈开拓者和“羊二代”新锐的讲述中,还原出这个“羊肉村”的真实面貌,看他们如何在近百年的时光中,用穹窿山脚下的一碗羊汤,暖了整个太湖流域的冬天。

合丰村全景。合丰村供图

一担挑出的黄金时代

在合丰村,关于羊肉最早的记忆,是流动的。

王春良现任合丰村党委副书记,他最初的羊肉记忆与姑父有关。“他要是活到现在得有100岁了。他从小就做这个,每天用担子,把烧好的羊肉挑到苏州城里去卖。”

那是一幅极具江南市井气息的画面。清晨,村民挑着羊肉担子,晃晃悠悠地出发,一路挑到木渎,挑进苏州城里去吆喝。

“担子是竹子做的。那时候也没法保温。”王春良回忆,“家里烧好了,羊糕、白切,连汤都冻起来,切成块,像豆腐一样,带出去卖。”

这是藏书羊肉最早的走出去业态——合丰村和周边建丰村等几个村的羊肉担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羊肉担子以一种新的形式迎来“新生”——开店。

“最早出去开店的,不是个人,是生产队。”村民钟金娥告诉我们,“当时,几个村大队挑选会杀羊的老师傅,到苏州城里去开店。”

钟金娥还记得,她所在的繁荣村大队,店开在苏州石路的鸭黛桥,店名就叫“繁荣羊肉店”。

“出去开羊肉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不用下地干农活了。”钟金娥笑称,当时村里有很多人很向往这份工作。

后来,生产队虽然解散,但“走出去”的基因已经彻底激活。合丰村的羊肉生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黄金时代”。

“因为当时我们这边工业企业少,村民就业渠道不多。”王春良说,没有“铁饭碗”,合丰人只能靠自己“闯饭碗”。而“羊肉”,就是他们最熟悉、最倚仗的手艺。

1986年,36岁的汤根男带着妻儿来到了昆山。他在红峰一村附近扎下根,支起了“小汤家羊肉”的招牌。

汤根男回忆,那是一段极其艰苦的创业史。“每天清晨,骑着自行车去乡下收羊。收回来的羊就养在自家房子后面,自己杀。从收到杀,一套流程,非常辛苦。”

汤根男当年的健康证。汤礼平供图

辛苦,但“金贵”。“零几年以后,收入一下子起来了。”王春良介绍,“明显看得出来,有的人出去开店前手头紧,做了几年,生意好了,过年回村里,完全不一样了。”

慢慢地,这支“羊肉大军”开始向外辐射,无锡、上海、浙江、安徽……王春良回忆,最多的时候,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在外面开羊肉店。

“一到过年,大家都从外面回来了,走在村里的路上,每家每户都会闻到羊肉味。”汤根男说,这不是家里在烧羊肉,而是家家户户都在晒被子,被褥上飘出的全是羊肉香气。

两代人的变与守

2006年,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原藏书镇被一分为二,北边的善人桥等划归木渎镇,而南边的合丰村、建丰村等则划归胥口镇。

作为发源地之一,合丰村村民并未离开“藏书羊肉”这个大家庭。

“合丰村的经营户还是藏书羊肉协会的活跃参与者。”吴中区藏书羊肉产业协会会长邹建明说。他们靠手艺、靠口碑,共同打响“藏书羊肉”这块招牌。

2010年,汤礼平正式从父亲汤根男手里接过了“小汤家羊肉”的担子。彼时28岁的汤礼平,面对的是一个“老”行业:手艺是老的,模式是老的。

“过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了。”汤礼平的视野早已超出了那一锅羊汤。

菜品要创新。“藏书羊肉店最早每家都是卖白烧羊肉的。”汤礼平说,他专门跑到外地学习,引入了红烧羊蹄、麻辣羊血等新菜式。

管理也要规范。汤礼平请了厨师长、店长、经理,细节“武装到了牙齿”。他还加盟一家山东羊肉店,学习对方的管理方法。

改革是卓有成效的。“现在营业额相比之前翻了一番。”汤礼平开始了扩张计划,新签约上海青浦的新店,渴望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扩张、可连锁的现代餐饮品牌。

闯出去的村民在外面的市场“攻城略地”,留在村里的则以另一种方式,打开新的市场。

小汤家的羊肉面。汤礼平供图

从合丰村村委会往北,在藏中路林家基公交站附近,向西拐入一条不宽的村道。缓行百米左右,路北侧一栋三层的民宅院门上,挂着“胖阿姨羊肉馆”几个烫金的大字。

这是钟金娥的家,也是她开在村里的羊肉店。

进门便是一个大客厅,摆着几张大圆桌。穿过客厅就是后厨,两口专门煮羊肉的大锅热气腾腾;炒菜间里,七八个灶头很是壮观。

“我爷爷就是挑担子卖羊肉的,传下了烧羊肉的手艺。”钟金娥说,她经常请朋友来家里吃羊肉。“时间长了,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建议我开个店。”

2010年,钟金娥在自家院子里开起“胖阿姨羊肉馆”。她的模式,一开始就和传统的藏书羊肉店截然不同。

“都是提前订,你现在跑来一桌人,我不接的。”钟金娥说,客人至少要提前一天预订。“这样我能确保羊肉是当天现杀的,不会有存货。”

独特的农家“私房羊肉”模式,让胖阿姨羊肉馆的生意异常火爆。

“一到旺季周末,我们这里基本都是满员的。”胖阿姨的成功,在合丰村也带来了示范效应。“前五年村里就我一家,”她说,“现在模仿我这种模式的,村里已经有四五家了。”

亿元富民经济的支撑

“胖阿姨羊肉馆十多年来生意一直很好,其他村民学她在村里开的羊肉店,生意也都不错。”王春良说,“这些本地店的客流可能比出去开店还稳定,他们都有底气。”

这种坚守的底气从何而来?

在合丰村里走访,我们见到最多的除了羊肉店,还有厂房——主干道合丰路两侧遍布着工业园区。

胖阿姨在烧羊肉。合丰村供图

“厂房租金是合丰村村级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王春良说,看似和羊肉不相关,实则不然。

王春良介绍,全村常住人口近万人,本地户籍仅有3000多人,其余的大多数是村辖区约290家企业的员工,“这五六千人就是本地羊肉店的主要客源。”

钟金娥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些企业里,有不少人是我的老客户,从开店到现在,年年不断。”

“对合丰村来说,羊肉既是传承百年的特色美食,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经济。”王春良说。

这些年,村里不断优化可供租赁的资产,花大力气服务企业,让这些企业能安心在合丰“深耕发芽”。而跟着企业涌入的人口,让这些“家门口”的羊肉馆,找到了差异化发展的生意路子。

村强带动了民富。

如今,合丰村及周边村的羊肉产业更加细分化,形成了产业链。“有村民不开店,专门加工羊糕批发,比羊肉店自己加工成本低,薄利多销。”王春良说,“还有村民专门研究怎么培育反季节的大蒜,卖高价。”

来自合丰村的调查数据显示,全村在江浙沪地区从事羊肉加工与销售工作的村民近250户,占全村户数的30.3%,预估年产值超1亿元。

对于大量在外打拼的村民,村委会也已经为他们搭建起稳固的“大后方”。

“他们出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我们要多关心一点。”王春良说,村委会为村里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帮他们解决“异地就医”的跑腿问题。“帮他们把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在外面安心创业。”王春良说。

有了村里托底,这支从货担里走出来的“羊肉大军”,凭借着这种最坚韧、最自洽的民间生态,持续开辟着新的市场。

作为成功接棒的合丰村“羊二代”,汤礼平有着对未来的思考。

“我们合丰人有手艺、有历史、有产业,未来,能不能形成一张属于合丰村自己的羊肉名片?”汤礼平说。

(编辑:晚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州甘薯甜糯“圈粉” 高州甘薯亮相展会。受访者供图 高州甘薯又香又甜。资料图片 11月14日至17日,2025年全国粮油...
萌娃巧手腌酸瓜,客家味道润童心... 近日,寻乌县城东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满是蔬果香,一场充满客家烟火气的酸瓜子制作活动热闹开启。作为寻乌客家...
原创 当... 胃和心,总要有一个是满的。所以,全世界的迷茫和忧伤都可以用美食去抵挡!更多家常美食做法,请关注典典小...
【米其林大厨传授】炒黄瓜的4个... 你是否在炒黄瓜时总是感觉不够脆爽,或者变得水汪汪?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其实藏着不少小技巧。今天,我...
原创 安... 标题:安徽这4种食物最恶心,外省没人敢尝试,本地人却爱到不行! 在安徽的美食地图上,有那么几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