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国葡萄酒在超市货架上国产红酒堆得满满当当,婚宴、聚餐随手拎一瓶都不心疼。
可如今葡萄酒的产量直接跌到暴跌,甚至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到,利润是更惨,砍了足足95%,不少酒厂要么停产转做果酒,要么直接倒闭,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朝阳产业”,硬是把自己活成了“夕阳红”。
那是因为很多葡萄酒放着中国人的口味不顾,死磕“又酸又涩才高级”的标准,非要教育消费者“懂酒的才喝干红”,结果消费者最后不买单,反正好喝的酒有的是。
10年跌9成,国产葡萄酒快把自己玩没了
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还是140万吨,那会儿不管是商超、便利店还是餐馆,国产葡萄酒都是“常客”。
可到了2025年,产量直接腰斩再腰斩,只剩11万吨,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个酒厂倒了九个,剩下的一个还在勉强撑着。
利润更是惨不忍睹,巅峰期国产葡萄酒行业年利润能到几十亿,现在连零头都凑不齐,有上市公司财报显示,部分头部品牌的净利润率已经跌到1%以下,卖一瓶酒赚的钱,还不如卖一瓶矿泉水多。
有人就会怀疑是不是进口酒抢了市场,不可否认的是,进口酒有冲击,但核心问题根本不在这。
进口酒里卖得好的,也不是那些又酸又涩的高端干红,而是几十块钱的半甜、甜型葡萄酒,说白了,不是消费者不爱喝葡萄酒,是不爱喝国产葡萄酒做的“难喝酒”。
死磕“又酸又涩”,非要教消费者喝酒
中国人喝东西,打小就认一个理,顺口、好喝比啥都强,小时候喝的葡萄汁、果茶,都是甜滋滋的,长大了喝的饮料、奶茶,也都是偏甜的口味,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觉习惯。
可国产葡萄酒厂家偏不,好像不做“干型”、不搞“高单宁”,就不算正经葡萄酒。
合着花几十上百块买酒,还得学怎么忍受酸味、怎么品单宁,食品饮料这东西,从来都是消费者用舌头投票,哪有商家反过来教育消费者“你该怎么喝”的道理?
更离谱的是,有些厂家还把“难喝”当卖点,包装上印着“高单宁”“干型经典”,广告里说 “懂酒的人都喝这个”,仿佛喝不惯就是你不懂酒、没品味。
可普通人喝酒不就是朋友聚餐图个开心,谁愿意花钱买罪受,喝一口皱半天眉?
同样是外来饮品,咖啡和茶叶的操作,简直是给葡萄酒行业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课。
十年前咖啡多小众,人均一年喝不了10杯,都是小资去咖啡馆点一杯苦兮兮的美式,普通人看都不看。
结果瑞幸一出手,直接打破这个局面,9块9一杯生椰拿铁,甜滋滋、滑溜溜,把咖啡的苦味中和得恰到好处,还加了椰子的香味,一下子戳中了中国人的味蕾。
现在人均一年能喝20多杯咖啡,连星巴克都跟着出了各种甜口特调,人家没说“苦咖啡才高级”,也没教育消费者“你该喝美式”,而是顺着中国人的口味来,把咖啡从“小众轻奢” 变成了“日常饮品”,这才叫会做生意。
以前茶叶都是大爷大妈的专属,泡一壶浓茶喝一下午,年轻人碰都不碰,觉得“又苦又麻烦”。
结果奶茶店一火,直接把茶叶玩出了花:加奶、加糖、加珍珠、加芋圆,珍珠奶茶、杨枝甘露、多肉葡萄,把茶叶的苦涩变成了香甜,把复杂的冲泡变成了“随手买、随手喝”。
现在满大街都是奶茶店,年轻人一天一杯,茶文化不仅没丢,还火出了圈,甚至卖到了国外。
反观葡萄酒行业,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本来葡萄酒有果香、颜值高,瓶身好看,喝起来有仪式感,天生适合朋友聚餐、吃烧烤、看电影这些轻松的场合,结果非要往白酒的酒桌上凑。
学白酒搞“应酬文化”,搞“领导先喝”“罚酒三杯”那套,还把瓶子做得老大,一瓶喝不完浪费,度数还高,喝两杯就晕。
白酒为啥有这些规矩,还不是因为本身辛辣难喝,没人愿意多喝,才搞出这些排场,葡萄酒放着自己的优势不用,非要往别人的劣势里钻,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放下洋标准,跟着中国人的口味走
其实葡萄酒行业的破局之道,一点都不复杂,就三句话:甜一点、度数低一点、瓶身小一点。
咱普通人喝葡萄酒,不是为了参加品鉴会,不是为了装高级,就是图个开心、图个顺口。
现在中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早就不是“外国人说啥好,咱就认啥”的年代了,喝东西这事,自己的舌头才是最高标准,舒服比“正宗”重要,顺口比“高级”重要。
葡萄酒行业要是还抱着“欧式标准”不放,还想着教育消费者,那迟早得被市场淘汰。
要是能放下身段,顺着中国人的口味来,把葡萄酒从“应酬酒”变成“日常酒”,从“装高级的酒”变成“喝着玩的酒”,说不定还能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