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创可贴,撕开零食行业食安管控的遮羞布?
创始人
2025-11-22 21:22:41

在休闲零食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入局品牌准备上市、跨界推新等动态惹人关注,然而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前几天知名零食品牌就因一枚“带血创可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食品中出现异物也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疏漏,这不仅反映出了品牌内部代工模式泛滥、供应链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折射出了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困局。

来伊份蜜枣粽中吃出创可贴

前段时间有消费者连续发布两条视频,声称其给孩子喂食粽子时发现其中存在异物,直言“是创可贴这个地方明显有血迹“,并要求来伊份官方给一个明确的回应。由于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视频发布后迅速发酵并引发市场关注。

随后品牌发布公告称在关注到舆情的第一时间已启动全链路调查程序,并积极与相关消费者沟通,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已全面下架本批次蜜枣粽产品,消费者可选择就近门店进行退换货,并可得到相同金额的额外补偿。

紧接着品牌就发布了情况说明,事件发生后全力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工作,目前没有检查到任何不合格产品,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先行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力求快速消除更多消费者及公众媒体对公司产品的质疑。

尽管品牌对事件及时做出了回应,但此次食品安全问题给不少消费者表示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冲击,并未打消市场疑虑,还有网友表示,以后不会再购买相关产品希望食品行业的安全管理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作出严肃治理。

实际上该品牌曾多次出现是食品安全问题,2012年以来先后陷入毒蜜饯、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事件。此前品牌公示的招股书还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0250公斤,其中涉及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12315平台中仅2024年该品牌就累计收到消费者投诉260起,其中220起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截至6月4日有关该品牌投诉量累计1104条,其中不少涉及食安问题,包括“吐司霉变、产品中有异物、售卖发臭牛肉”等,产品中吃出异物还较为常见,在社交平台中有不少网友下场说话,“金针菇吃出过一根皮筋,芒果干吃出来一根头发、坚果吃出美甲片、杨梅吃出石头”等等。

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大大降低了市场对于品牌的信任度,尤其是像上述品牌这样打着“高端零食”旗号却在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并未达到高标准。

众多品牌都被曝出过食品安全问题

此次事件并不仅仅是品牌个例,打着“好零食,盐津造”口号的盐津铺子也频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日前有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的盐津铺子海带片山酸梨钾超标,涉嫌为不合格产品,但这款产品应该早就在去年年底被下架,从何而来还未可知。类似事件还有甘甜话梅产品被发现非法添加了安赛蜜、山椒凤爪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严重超标、黑糖话梅产品铅含量超出安全标准三倍以上等。

在互联网上该品牌也有产品因为质量被投诉,截至6月4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733条投诉,包括“玉米肠发霉、猪肉脯有异物、包装出现在食物里、鹌鹑蛋吃出了肠胃炎、发霉变质”等等。另一知名品牌三只松鼠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突出,截至目前在黑猫平台中共有4456条投诉,其中“樱桃腐烂、小龙虾尾变质、手撕面包有霉斑、吃出异物”等频繁出现。

麻辣王子作为这两年发展较好的品牌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在抖音麻辣王子官方旗舰店直播间购买的辣条吃出头发,头发压进封口条食用时被带出,头发压痕与封口处压痕吻合;还有消费者称,在天猫旗舰店购买的麻辣王子发现有发霉长毛,误吃后身体出现拉肚子症状。

除了这些休闲零食品牌外量贩零食店也有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发霉食品、吃出异物等投诉案例并不少,数据报告显示,赵一鸣零食以21.99%的投诉量占比位列行业投诉排行榜第一,零食很忙投诉量排名第四但解决率仅为26.67%。大多数解决方案也就是下架相关产品、配合监管、赔偿等,看似解决问题的背后反倒是食安问题愈发泛滥,品牌大概率没有真正落实,上述事件撕开的不仅仅是单个品牌的生产、管理漏洞,更映射出了整个行业的困局。

代工模式下品控不严

在消费者发布的投诉视频中曾指出来伊份的粽子生产工厂与五芳斋是同一家,但五芳斋客服否认与来伊份存在代工关系,称所有粽子均为自主生产,但包装上明确标注的受委托方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快速“打脸”,随后来伊份总裁也明确表示这款粽子确由五芳斋代工生产。

据该品牌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产品主要覆盖坚果炒货、肉类零食、糕点饼干等13大核心品类,1500余款OEM商品,也就是说超千款产品中90%以上由外部工厂生产,比如黑丫鸭盹受委托方为江苏益客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米锅巴由安徽乐锦记食品有限公司代工生产,鳕鱼肠则是由浙江瑞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等等。还有某品牌的产品矩阵也停留在“代工+贴牌”模式上,将产品的生产交由合作的供应商负责。

国内企业使用代工模式比较普遍,因为休闲食品企业通常拥有上千种商品,品牌自建工厂不仅前期投入较高,很可能等工厂研发出来产品已经“过时”。但由于涉及众多代工厂,任何一个生产、储存或运输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在价格战影响下,品牌方为了应对可能会要求降低代工费用,而代工厂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偷工减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频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虽然这些品牌都强调对代工厂的审核,宣称其与供应链合作方有着严苛筛选标准,均选择行业头部企业进行生产协作等,但实际对数量庞大且分散的代工厂,在原料、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产业链把控力不从心。比如安徽乐锦记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核桃酥、宫廷桃酥曾被检出霉菌、过氧化值不合格。

在企业发展前期代工模式确实能够助力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但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以及价格战的爆发,入局品牌应该逐渐改变代工为主的模式,比如某品牌鱼豆腐、深海零食等品类从原料到成品全自主生产,既规避代工模式下的食安隐患,又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压缩成本,以自产自销打造品牌与成本的双重壁垒。

供应链信息不透明,品牌监管不到位

食品安全隐患也与供应链信息不透明有关,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透明度主要包括可见性(准确识别和收集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数据)和披露(在内部和外部传达供应链信息)这两个要素,但期望供应链参与者可以一直提供所有信息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依赖大量代工的品牌,其供应商、生产商众多,可能跨越了海洋、国界和文化,导致品牌对具体生产环境、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细节掌握有限。

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品牌难以快速、准确地追溯到问题源头,这大大增加了调查难度、召回成本和风险,上述创可贴粽子事件也就是供应链不透明的显现,在此次事件发生后,五芳斋客服从否认与来伊份存在代工关系到改口称“正在核查相关批次的生产记录”就暴露出供应链信息不透明,可能在生产环节的管理上存在不规范之处

因为一些不合规的操作,比如使用劣质原料、篡改保质期、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被隐藏在层层供应链中,不易被品牌或监管机构发现,影响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追溯和处理。而且信息不透明为品牌和供应商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提供了空间,品牌可能将责任完全推给供应商,而供应商则可能指责品牌的验收标准或价格压力。

品牌监管不到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大重要原因,很多品牌可能在监管上只是流于形式,虽然宣称选择供应商多么严格、标准多么完善,但对于频繁出现食品安全风险的供应商依旧选择合作。供应链不透明还加剧了监管难度,由于看不到真实情况,即使想监管也无从下手,或者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这就纵容了供应链的不透明。

未来行业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想要得到有效缓解,还需要双管齐下,既需要通过技术、管理和法规手段强制提升供应链透明度,还要落实品牌的主体责任,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外部监管和法律制裁,迫使品牌真正重视并投入资源进行有效监管。

空喊口号,食安问题没有落到实处

这些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消费者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品牌似乎看到了新商机,食品安全被挂在嘴边、印在报告里、写在官网上,通过五花八门的宣传树立其食品监管严格、品质安全有保障的形象。但从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来看,食品安全似乎只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并没有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真正融入品牌的经营理念和日常运营核心。

比如某品牌在2024年年报中强调“将食品安全作为生命线”,但从上述事件以及黑猫投诉平台上其每年大量涉及青团中混入塑料、粽子霉变等问题的投诉来看,企业在口号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差距;某品牌声称生产环节有专人检查员工伤口,使用可识别的蓝色金属创可贴,并配备食品级手套,每道工序设专职质检员,但未能在上述事件中发挥作用,说明品控体系在执行层面可能存在疏漏。

在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某品牌声称已经建立起包括食品添加剂等在内的704项风险指标库,数十名食品安全员覆盖采购、质量、生产、研发等多个链路,年度内外部抽检合格率100%,但在食品添加剂新规实施当天该品牌的两款面包仍被检出含有该成分。其实品牌这样做也很好理解,口号是免费的但落实是需要花费真金白银的,对于企业而言,利益向来是摆在头等地位上的。

大环境在不断变化,食品安全更像是品牌无形的资产,虽然在短期可能会投入较高但回报率也是对等的,那些目光短浅只是追求短期利润的品牌必然会遭到“反噬”。对此不仅需要品牌对供应链实现强有力、全过程、可追溯的管理,还需要行业加大惩罚力度,当违法成本高到让企业不敢心存侥幸,当社会的监督力量足够强大时“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重营销轻研发的后果

其实从经常被曝光的品牌看大多属于高端食品品牌,相对于价格偏低的零食品牌市场对食安问题的容忍度会更低,站在消费者角度,自家花大价钱买来的零食不仅有异物还有发霉、变质等问题,确实很难接受。高端零食品牌不能仅在价格上凸显高端,在品质安全、服务标准等方面都应符合高端定位,但现在食品安全频发与“高端”形象并不相符。

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这些品牌大都把大量的钱花在营销上,某品牌2024年总费用14.31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就达到了9.53亿元,而研发费用仅为979.28万元,从人才结构来看,研发人员数量仅为29人,占公司总人数的0.63%;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为33.7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26.76万元。

另一食品品牌也同样陷入重营销的境地,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销售费用达18.68亿元,同比激增50.92%,其中平台服务及推广费为12.24亿元,占比达65.52%。今年一季度销售费用高达6.95亿元,占营收比重达18.67%,同比增幅达17.24%,营收增速却骤降至2%左右。

从案例中能够看出即便产品价格高依然不赚钱,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要找回利润或许就从安全把控上下手,食品安全是建立在扎实的研发、技术和体系基础上的,用于此方面的资金捉襟见肘时食品安全也就成了空话。为了支撑高昂的营销费用并维持利润,品牌会向代工厂施加巨大的成本压力,代工厂在微薄利润下为了满足品牌的低价要求,可能就会采购低价原料、简化工艺、偷工减料等。

但需要知道的是食品安全不是成本项,而是品牌的生存底线,是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基础。“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模式,本质上是牺牲长期安全与品质根基换取短期销量和利润,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市场的虚假繁荣,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和品牌信誉的坍塌。

信任难重塑

零食更像是消费者主动选择、带着愉悦感购买的“享受型”食品,而且大部分人购买零食较认准品牌,一旦出现食安问题不仅造成生理伤害风险,更带来强烈的情感背叛感。如果品牌处理不及时、处理方式不恰当就会加剧消费者的不安全感,若食安问题频繁发生则会大大降低品牌信任,直接影响品牌力。

在行业竞争中品牌力对销售业绩贡献较大,比如餐饮行业中杨铭宇黄焖鸡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对连锁品牌的信任度整体下降19%,更严重的是,35%的受访者表示“不再相信任何餐饮企业的自查承诺”;某品牌因一片猪肉脯中夹杂四根毛发异物引发行业关注,对此有消费者表示出对品牌失望与担忧,还强调今后购买食品会更加谨慎,对知名品牌不再盲目信任。

这也为食品行业提了个醒,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品牌形象都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产,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质疑,还会使其对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减少购买次数。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进而市场份额下降的企业不在少数,一些曾经知名的品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逐渐失去消费者信任,慢慢走向衰落。

品牌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企业长期努力与投入,它不仅涵盖产品质量、口感、包装等方面,还涉及企业品牌宣传、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想要重塑品牌信任并不容易。而且信任一旦失去,重建的成本远超预防的成本,任何品牌都需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无小事”并将其落到实处。

行业思考:从蜜枣粽中吃出创可贴事件能够看出品牌在食品安全上把控上的疏漏,也撕开了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局,大部分休闲零食品牌都采取代工模式,由于代工厂家众多品牌很难实现严格监管,这就进一步导致食安问题泛滥。加上品牌自身对于食安问题不重视,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营销,“食品安全无小事”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但需要知道的是,一旦出现问题对品牌长远发展将造成重大打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悦读书单 | 杯酒人生 悦读书单 ▼ 从一粒麦芽的发酵到一杯佳酿的诞生,酒的世界既是微生物的魔法,也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本期书...
名医吃一种早餐吃了20多年,年... 和大家分享一对金婚名医的养生秘诀,两人从年轻时候身患重病,到现在精神矍铄,全靠多年悉心的调养。 这...
芝士焗虾:当大海的鲜甜撞上奶酪... "叮——"随着烤箱发出清脆的提示音,厨房里瞬间被奶香与鲜甜交织的香气填满。揭开锡纸的瞬间,金黄拉丝的...
村超搭台,拼多多助力!贵州酸汤...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人们追求美味和健康的体现。那么,您是否曾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