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餐饮界,大胖刘烙锅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从煤矿村三张桌子的小摊,到日均接待1100桌的连锁品牌,创始人刘祥用14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美食与梦想的实践。这既是一个餐饮品牌的成长史,也是观察贵阳城市发展、美食产业升级的一扇窗口。
夜幕下的美食奇观
11月的贵阳,凉意渐浓,但大胖刘烙锅甲秀楼店前的队伍却热情不减。傍晚五点半,店外等候区已坐满了手持号牌的食客。
“我们在高铁上就查好了攻略,大众点评必吃榜第一名,必须打卡!”从广州来的陈小姐一边翻看手机上的评价,一边对同伴说。她的身后,几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正在询问服务员:“大概要等多久?我们赶晚上九点的火车来得及吗?”
店内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店内座无虚席,特制的砂陶烙锅上各类烤物滋滋作响,身着统一制服的服务员托着活油蘸水和食材盘,在桌椅间灵活穿梭。新鲜的五花肉在锅中煎得金黄,洋芋粑边缘微焦,特有的香气弥漫在整个空间。食客们手持小铲,边翻动食材边畅聊,鼎沸的人声与烹饪的声响交织,构成贵阳最具特色的市井画卷。
店员耐心地为新来的顾客解释排队规则:“现在前面还有45桌,我们可以先给您排号。如果您赶时间,也可以去我们其他分店,那边人会少一些。”即便如此,大多数游客还是选择继续等待。
从三张桌子开始的创业史
时光倒回2011年。煤矿村路口,新婚第六天的刘祥和他的爱人推着一辆简陋的餐车,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那时候就三五张桌,十几个塑料凳。”刘祥回忆道,“每天下午五点出摊,凌晨两三点收工。最怕下雨天,也怕城管来检查。”
摆地摊的两年间,他们经历了所有小吃摊主都会遇到的困难。雨天客少,要在摊位上撑起大雨伞继续经营;冬天寒冷,要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手等待顾客。但凭借着独特的调味和新鲜的食材,他们渐渐积累起一批忠实顾客。
“2013年是我们第一个转折点。”刘祥说,“那一年,我们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开个正经的门店了。”2014年,靠着摆地摊攒下的积蓄,他们全款买下了第一套房子,也坚定了把烙锅事业做大的决心。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16年,刘祥曾在太平路与人合伙开店试水小龙虾市场,却因经营理念不合最终分道扬镳。“那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最后还是回归到烙锅这个根本。”
敏锐抓住每一次流量风口
在刘祥的创业历程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流量的敏锐把握。
2018年,当大多数餐饮老板还对“直播”这个概念感到陌生时,刘祥萌生想法,从学习发抖音入手,拍摄各类烙锅美食视频。到2019年正式架起手机,开始在空荡荡的店里进行直播。“最早的时候,直播间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就对着空气说话。”
店员们都不理解老板的行为,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刘祥坚持每天直播至少两小时,即使没有人观看,他也认真地介绍着烙锅的历史、特色和吃法,介绍店里的情况,热情丝毫不减。“我相信互联网一定会改变餐饮业的生态,早做准备总没错。”
直到某一天晚上,直播间突然涌进了几十个人,开始有人提问、互动。原来是一个美食博主无意中发现了他的直播间,觉得很有意思就分享给了粉丝。“那天晚上我特别激动,感觉找到了新的方向。”
随着直播间的观众越来越多,刘祥开始系统地搭建私域流量池,把通过直播吸引来的粉丝转化为线下顾客。
这套私域流量体系在后来的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2020年初,餐饮业遭遇寒冬,但大胖刘凭借着线上积累的顾客基础,迅速开展了外卖业务,成功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
标准化:从小摊到连锁的关键一跃
从地摊到连锁品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标准化。
“地摊时期,味道全靠师傅的手感。”刘祥说,“但要做成连锁,就必须把这种手感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
大胖刘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自织金非遗技艺的砂陶烙锅,二是经过上千次调试的秘制蘸水。
织金砂陶烙锅采用特有的凸底设计,能让多余油脂在烹饪过程中自然流向锅边,保持食材香而不腻。这种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世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我们与织金的砂锅作坊建立了长期合作,确保每一口锅都符合标准。”
而那一碗让食客念念不忘的活油蘸水,更是刘祥带领团队经过无数个日夜调试的成果。“最疯狂的时候,我们一天要试吃几十种不同配比的蘸水,直到找到那个最完美的平衡点。”
如今,大胖刘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核心配料在中央厨房统一生产,通过冷链配送至各个门店;辣椒等关键食材与遵义等地的种植基地达成直供合作;就连看似简单的土豆,也选择了威宁产的高原土豆,因其淀粉含量适中,更适合烙制。
“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蘸料包的标准化生产,真空包装后冷链直送北京门店。”刘祥不无自豪地说,“确保每一位顾客,无论在哪家店,都能品尝到同样的味道。”
从商人到行业代言人
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刘祥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管理体系的建设中。
“以前是事事亲力亲为,现在要思考如何建立系统、培养团队。”每天早晨,刘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各门店前一天的运营报表——从客流量、翻台率到食材损耗率,事无巨细。
“这些报表都是各店长手写的。”刘祥解释说,“虽然有人建议我用钉钉等现代化办公软件,但我发现手写报表能让店长们更认真地思考经营细节。”
2023年,大胖刘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贵阳的直营店增至7家,同时在北京、成都等地开设了5家合作店。“我们的省外合作店都实现了盈利,北京石景山店更是常常爆满。”
数据显示,目前大胖刘日均接待量超过1100桌,同时有4000多号在排队,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一半。“经常有外地游客认出我,要求合影。”刘祥笑着说,“这说明我们的品牌真的走出去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刘祥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最开始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这个品类做好,如何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刘祥也深刻认识到品牌发展与城市文旅建设的密切关系。“我们的成功离不开贵阳这几年快速的文旅发展。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2024年,贵州省在《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烙锅之乡”的目标。这对刘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更要成为贵阳美食文化的传播者。”目前,大胖刘已经开始了国际化布局的探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门店开到东南亚国家。
每天晚上华灯初上时,甲秀楼畔的大胖刘烙锅店里,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们围锅而坐。他们手中的小铲翻动着的不仅是美食,更是这座城市最地道的市井风情。
“有时候站在店里,看着这么多人来品尝我们的烙锅,会觉得特别梦幻。”刘祥感慨地说,“从煤矿村的三五张桌子到现在,这条路我们走了14年。”
在刘祥看来,大胖刘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故事,更是贵阳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是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给了我们这样的创业者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如今,烙锅已经与酸汤鱼、丝娃娃等传统美食一起,成为贵阳美食的新名片。而大胖刘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餐饮创业者,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用美食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